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2.1 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 | 第12-13页 |
1.2.2 穿透雨与树干茎流 | 第13-14页 |
1.2.3 枯落物层水分传输 | 第14页 |
1.2.4 土壤水分 | 第14-15页 |
1.2.5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6 森林植被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 | 第16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与试验地概况 | 第18-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8-20页 |
2.2.1 火地塘林场概况 | 第19页 |
2.2.2 旬阳坝林场概况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8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3.1.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3.2.1 实验布设 | 第21-22页 |
3.2.2 水量平衡方程 | 第22-23页 |
3.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23-28页 |
第四章 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冠层水量平衡 | 第28-46页 |
4.1 试验地大气降雨特征 | 第28-30页 |
4.2 不同间伐强度穿透雨的变化规律 | 第30-34页 |
4.2.1 穿透雨与降雨量关系 | 第30-32页 |
4.2.2 穿透雨月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4.2.3 间伐强度对穿透雨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 不同间伐强度树干茎流的变化规律 | 第34-40页 |
4.3.1 树干茎流与降雨量关系 | 第34-37页 |
4.3.2 树干茎流月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4.3.3 间伐强度对树干茎流的影响 | 第38-40页 |
4.4 不同间伐强度林冠截留的变化规律 | 第40-45页 |
4.4.1 林冠截留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40-43页 |
4.4.2 林冠截留的月变化特征 | 第43-44页 |
4.4.3 间伐强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层水量平衡 | 第46-62页 |
5.1 不同间伐强度枯落层截留效应 | 第46-50页 |
5.1.1 间伐强度对枯落物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1.2 枯落物截留量月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5.1.3 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截留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贮水变化量的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5.2.1 间伐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2 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5.2.3 间伐强度对土壤贮水变化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5.3.1 土壤蒸发月变化特征 | 第53-54页 |
5.3.2 间伐强度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第54-56页 |
5.4 不同间伐强度林木蒸腾的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5.4.1 林木蒸腾量月的变化特征 | 第56-57页 |
5.4.2 间伐强度对林木蒸腾的影响 | 第57-58页 |
5.5 不同间伐强度壤中流的变化规律 | 第58-61页 |
5.5.1 壤中流月变化特征 | 第58-59页 |
5.5.2 间伐强度对壤中流的影响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不同间伐强度下锐齿栎林和油松林总的水量平衡 | 第62-65页 |
6.1 锐齿栎林 | 第62-63页 |
6.2 油松林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