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美术课堂场域的营造对有效教学的影响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一)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场域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三)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三、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有效教学与教学场域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 第一节 有效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理念 | 第12-13页 |
|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 第12页 |
| 二、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教学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理念 | 第13-16页 |
| 一、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 第13-14页 |
| 二、布迪厄的教育场域理论 | 第14-15页 |
| 三、教育场域理论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高中美术教学现状调研 | 第16-20页 |
| 第一节 调研目的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调研准备 | 第17页 |
| 一、调研思路 | 第17页 |
| 二、问卷设计 | 第17页 |
| 第三节 调研过程 | 第17-18页 |
| 第四节 调研范围及对象 | 第18页 |
| 第五节 问卷统计与整理 | 第18-20页 |
| 一、学生问卷 | 第18-19页 |
| 二、教师问卷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高中美术课堂现状调研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20-30页 |
| 第一节 美术教师因素 | 第20-26页 |
| 一、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 第20-21页 |
| (一)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状态 | 第20页 |
| (二)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度 | 第20-21页 |
| (三)分析 | 第21页 |
|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 | 第21-23页 |
| (一)教师学历水平 | 第21页 |
| (二)教师所学专业 | 第21-22页 |
| (三)教师美术专业水平 | 第22页 |
| (四)分析 | 第22-23页 |
|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 | 第23-25页 |
| (一)美术课的教学方式 | 第23页 |
| (二)学生对美术课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 | 第23-24页 |
| (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 第24页 |
| (四)教师教案的创新程度 | 第24页 |
| (五)分析 | 第24-25页 |
| 四、教师的教学态度 | 第25-26页 |
| (一)教师的工作状态 | 第25页 |
| (二)教师对职业的未来展望 | 第25-26页 |
| (三)分析 | 第26页 |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第26-28页 |
|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26-27页 |
| (一)学生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 第26页 |
| (二)学生不喜欢美术课的原因 | 第26-27页 |
| (三)分析 | 第27页 |
| 二、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27-28页 |
| (一)学生对美术课的理解 | 第27-28页 |
| (二)分析 | 第28页 |
| 第三节 教学管理者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因素 | 第28-30页 |
| 一、教学管理者对美术课的排课安排 | 第28-29页 |
| (一)实际教学中美术课的上课率 | 第28页 |
| (二)分析 | 第28-29页 |
| 二、教学环境与资源 | 第29-30页 |
| (一)教学中最困扰教师的问题 | 第29页 |
| (二)分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高中美术课堂良好场域的构建 | 第30-44页 |
| 第一节 提升美术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 | 第30-37页 |
| 一、课堂管理能力 | 第31-33页 |
| (一)课堂教学特征 | 第31页 |
| (二)良好课堂秩序的建立 | 第31-33页 |
| 二、教学设计能力 | 第33-34页 |
|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 第33页 |
| (二)有效地课程规划安排 | 第33-34页 |
| (三)有效的教学提问 | 第34页 |
| 三、自我成长能力 | 第34-35页 |
| (一)掌握美术专业知识及技能 | 第34页 |
| (二)自我人格魅力 | 第34-35页 |
| (三)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 | 第35页 |
| 四、有效处理师生关系能力 | 第35-37页 |
| (一)尊重接受每位学生的惯习 | 第35-36页 |
| (二)使学生具有话语权 | 第36页 |
| (三)学会倾听 | 第36-37页 |
| 五、克服自身惯习能力 | 第37页 |
| 第二节 利用美术课特性创建良好教育场域 | 第37-44页 |
| 一、直观教育场域 | 第38-40页 |
| 二、情感教育场域 | 第40-41页 |
| 三、体验教育场域 | 第41-42页 |
| 四、综合教育场域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