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页 |
1.3.1 对比语言学理论 | 第12页 |
1.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2页 |
1.3.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韩国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声母偏误及偏误分析 | 第14-22页 |
2.1 声母偏误 | 第14-18页 |
2.1.1 唇齿音f的发音偏误 | 第15页 |
2.1.2 舌根音H的发音偏误 | 第15-16页 |
2.1.3 舌面前音j、q、x的发音偏误 | 第16-17页 |
2.1.4 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发音偏误 | 第17-18页 |
2.1.5 舌尖后浊音r和舌尖中浊边音l的发音偏误 | 第18页 |
2.2 声母偏误的原因 | 第18-22页 |
2.2.1 唇齿音f的偏误原因 | 第18-19页 |
2.2.2 舌根音h的偏误原因 | 第19页 |
2.2.3 舌面前音j、q、x的偏误原因 | 第19-20页 |
2.2.4 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偏误原因 | 第20-21页 |
2.2.5 舌尖后浊音r和舌尖中浊边音l的偏误原因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韩国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韵母偏误及偏误分析 | 第22-33页 |
3.1 单元音韵母偏误 | 第22-24页 |
3.1.1 单元音韵母ü[y]的发音偏误 | 第23页 |
3.1.2 单元音韵母e[?]的发音偏误 | 第23页 |
3.1.3 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偏误-i[?]和-i[?]的发音偏误 | 第23-24页 |
3.1.4 儿化音er[?]的发音偏误 | 第24页 |
3.2 单元音韵母的偏误原因 | 第24-25页 |
3.3 复元音韵母偏误 | 第25-28页 |
3.3.1 复元音韵母ɑi[ai]、ɑo[ɑu]的发音偏误 | 第27页 |
3.3.2 复元音韵母ei[ei]、ie [iε]、üe[yε]的发音偏误 | 第27页 |
3.3.3 复元音韵母ou[ou]、uo[uo]的发音偏误 | 第27-28页 |
3.3.4 复元音iɑo[iɑu]、iou[iou]、uei[uei]的发音偏误 | 第28页 |
3.4 复元音韵母的偏误原因 | 第28-29页 |
3.5 鼻韵母偏误 | 第29-31页 |
3.5.1 鼻韵母üɑn[yan]、ün[yn]的发音偏误 | 第30-31页 |
3.5.2 鼻韵母eng[??]、ong[u?]的发音偏误 | 第31页 |
3.5.3 鼻韵母uen[u?n]的发音偏误 | 第31页 |
3.5.4 鼻韵母ing[i?]的发音偏误 | 第31页 |
3.6 鼻韵母的偏误原因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韩国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声调偏误及偏误分析 | 第33-38页 |
4.1 单字调发音偏误 | 第33-34页 |
4.2 以阳平开头的音节组合的发音偏误 | 第34页 |
4.3 以上声开头的音节组合的发音偏误 | 第34-35页 |
4.4 部分语流音变的发音偏误 | 第35页 |
4.5 声调偏误的原因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关于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38-47页 |
5.1 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5.1.1 注重实践,精讲多练 | 第38-39页 |
5.1.2 以旧带新,注重复现 | 第39页 |
5.1.3 以模仿为主,讲解为辅 | 第39页 |
5.1.4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 第39-40页 |
5.1.5 因材施教,趣味教学 | 第40页 |
5.1.6 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难点,反复操练 | 第40页 |
5.1.7 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 | 第40-41页 |
5.1.8 长期坚持,贯穿始终 | 第41页 |
5.2.语音教学的基本方法 | 第41-42页 |
5.2.1 演示法 | 第41页 |
5.2.2 模仿法 | 第41页 |
5.2.3 对比法 | 第41页 |
5.2.4 夸张法 | 第41-42页 |
5.2.5 手势法 | 第42页 |
5.2.6 带音法 | 第42页 |
5.2.7 道具法 | 第42页 |
5.2.8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 | 第42页 |
5.3.有关声、韵、调偏误的具体教学策略 | 第42-47页 |
5.3.1 有关声母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42-44页 |
5.3.2 有关韵母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44-46页 |
5.3.3 有关声调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