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疫病、针灸防治及文献概述 | 第10-14页 |
1. 疫病概述 | 第10-11页 |
1.1 疫病概念 | 第10页 |
1.2 历代医学文献对疫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2. 针灸防治概述 | 第11-13页 |
2.1 针灸概念 | 第11-12页 |
2.2 历代医学文献对针灸防治疫病的认识 | 第12-13页 |
3. 明清疫病文献概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明清疫病文献涉及针灸防治的著作 | 第14-30页 |
1. 明清疫病文献著作背景 | 第14-20页 |
1.1 明清时期疫灾多发的原因 | 第15-18页 |
1.1.1 天文历史大环境 | 第15-16页 |
1.1.2 气候 | 第16页 |
1.1.3 政治、战争与饥荒 | 第16-17页 |
1.1.4 旱涝 | 第17页 |
1.1.5 其它因素 | 第17-18页 |
1.2 明清各个时期有关疫病文献及针灸防治的背景分析 | 第18-20页 |
1.2.1 明初及明中期:洪武元年至熹宗末年(公元1368年——公元1627年) | 第18页 |
1.2.2 明末清初:崇祯初年至顺治末年(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 | 第18-19页 |
1.2.3 清朝中期:康雍乾时期(1645年——1795年) | 第19页 |
1.2.4 清朝后期:乾隆末年至清亡(公元1796年——公元1911年) | 第19-20页 |
2. 明清疫病文献相关著作介绍 | 第20-30页 |
2.1 痧症类著作 | 第21-23页 |
2.1.1 《痧胀玉衡》 | 第21-22页 |
2.1.2 《痧症全书》 | 第22页 |
2.1.3 《痧症指微》 | 第22-23页 |
2.1.4 《急救异痧奇方》 | 第23页 |
2.1.5 《痧症要诀》 | 第23页 |
2.2 霍乱类著作 | 第23-24页 |
2.2.1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第24页 |
2.2.2 《急救霍乱方》 | 第24页 |
2.3 鼠疫类著作 | 第24-26页 |
2.3.1 《鼠疫汇编》 | 第24-25页 |
2.3.2 《时疫核标蛇症治法》 | 第25-26页 |
2.4 白喉类著作 | 第26-27页 |
2.4.1 《时疫白喉捷要》 | 第26页 |
2.4.2 《白喉全生集》 | 第26-27页 |
2.5 喉痧类著作 | 第27-28页 |
2.5.1 《疫痧草》 | 第27页 |
2.5.2 《疫喉浅论》 | 第27-28页 |
2.6 痨瘵类著作 | 第28-29页 |
2.6.1 《红炉点雪》 | 第28-29页 |
2.7 其他疫病类著作 | 第29-30页 |
2.7.1 《伤寒温疫条辨》 | 第29页 |
2.7.2 《松峰说疫》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明清疫病文献针灸防治病种 | 第30-34页 |
1. 鼠疫 | 第30-31页 |
2. 霍乱 | 第31页 |
3. 烂喉痧 | 第31-32页 |
4. 白喉 | 第32页 |
5. 痧症 | 第32-33页 |
6. 痨瘵 | 第33页 |
7. 痢疾 | 第33-34页 |
8. 其他疫病病种 | 第34页 |
第四章 明清疫病文献针灸防治方法 | 第34-43页 |
1. 针刺放血法 | 第34-38页 |
2. 刮痧 | 第38-40页 |
3. 灸法 | 第40-41页 |
4. 熨法 | 第41页 |
5. 贴法 | 第41-42页 |
6. 拔罐法 | 第42页 |
7. 其他针灸疗法 | 第42-43页 |
7.1 点 | 第42页 |
7.2 擦 | 第42页 |
7.3 涂敷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针刺防治疫病对后世的影响 | 第43-46页 |
1.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第43-44页 |
1.1 对清代医家的影响 | 第43页 |
1.2 对民国医家的影响 | 第43-44页 |
1.3 对现当代医家的影响 | 第44页 |
2. 对后世学术方面的影响 | 第44-45页 |
2.1 对疫病的认识发展 | 第44-45页 |
2.2 后世对刮痧技术的发展 | 第45页 |
3. 针灸防治疫病的现代临床应用 | 第45-46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6-48页 |
1. 明清疫病文献丰富 | 第46-47页 |
2. 明清疫病文献针刺放血法的应用 | 第47页 |
3. 针灸防治疫病的发展前景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文献综述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