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第16-19页 |
2.1 网络舆论危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1 网络舆论危机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17页 |
2.2.1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 | 第17页 |
2.3 网络舆论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联性分析 | 第17-19页 |
2.3.1 网络舆论危机削弱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17-18页 |
2.3.2 地方政府不当回应导致危机升级 | 第18页 |
2.3.3 网络舆论危机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完善 | 第18-19页 |
第3章 网络舆论危机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3.1.1 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挑战中平稳增长 | 第19页 |
3.1.2 地方政府公信力低于中央政府公信力 | 第19页 |
3.1.3 各种因素引发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 | 第19-20页 |
3.2 网络舆论危机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20-22页 |
3.2.1 群体极化效应使舆论危机极端化 | 第20-21页 |
3.2.2 塔西陀效应将个案情绪扩散到全局 | 第21页 |
3.2.3 赈灾效应凸显信息公开不足的劣势 | 第21页 |
3.2.4 民粹效应加剧公众敌对共识的能量 | 第21-22页 |
3.2.5 累计加倍效应加强虚拟和现实的共振 | 第22页 |
3.3 网络舆论危机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 第22-24页 |
3.3.1 危机发生之初,部分政府介入反应迟缓 | 第22-23页 |
3.3.2 危机发生之中,部分政府借助优势隐瞒事实 | 第23页 |
3.3.3 危机再次发生,部分政府没有吸取经验教训 | 第23-24页 |
第4章 网络舆论危机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4.1 网络公众认知的偏差 | 第24-25页 |
4.1.1 网络公众素质的限制 | 第24页 |
4.1.2 先入为主思想的误导 | 第24页 |
4.1.3 感情投射的非客观性 | 第24-25页 |
4.2 网络舆论传播的偏差 | 第25-26页 |
4.2.1 官方媒体网络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25页 |
4.2.2 官方媒体发言人制度的缺失 | 第25页 |
4.2.3 网络媒体及从业人员的自利性 | 第25-26页 |
4.3 地方政府自身的原因 | 第26-28页 |
4.3.1 行政权力运行偏离法制轨道 | 第26-27页 |
4.3.2 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到位 | 第27页 |
4.3.3 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自利性 | 第27页 |
4.3.4 地方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4.4 网络舆论危机影响公共决策 | 第28-30页 |
4.4.1 削弱政府决策科学性 | 第28页 |
4.4.2 削弱政府决策公共性 | 第28页 |
4.4.3 造成政府决策的失误 | 第28-30页 |
第5章 网络舆论危机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30-42页 |
5.1 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30-32页 |
5.1.1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进政府民主化建设 | 第30-31页 |
5.1.2 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重视网络舆论监督 | 第31页 |
5.1.3 确立职能有限理念,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 第31-32页 |
5.2 严格政府行政问责,建立责任型政府 | 第32-34页 |
5.2.1 扩大问责范围,开拓问责渠道 | 第32-33页 |
5.2.2 做好后续报道,严格规章制度 | 第33-34页 |
5.2.3 树立正确态度,完善监督机制 | 第34页 |
5.3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建设廉洁高效型政府 | 第34-36页 |
5.3.1 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对待舆论危机 | 第34-35页 |
5.3.2 建设主流媒体网站,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 第35页 |
5.3.3 制定舆情应急方案,及时消除危机苗头 | 第35-36页 |
5.4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行政透明型政府 | 第36-38页 |
5.4.1 强化信息公开工作,明确信息公开制度 | 第36-37页 |
5.4.2 扩展信息发布渠道,回应公众关切问题 | 第37页 |
5.4.3 培养正面意见领袖,完善新闻发言制度 | 第37-38页 |
5.5 明晰政府管理思路,打造积极亲民型政府 | 第38-40页 |
5.5.1 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增强良性互动 | 第38-39页 |
5.5.2 开通政府官方微博,加强公众互动 | 第39页 |
5.5.3 公开官员工作微博,加强日常互动 | 第39-40页 |
5.6 加强网络参与者素养,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40-42页 |
5.6.1 提升网民参与政治的综合素质 | 第40页 |
5.6.2 提高政府官员应对危机的能力 | 第40-41页 |
5.6.3 提高网络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