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6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6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第26-2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1.3.1 空间效应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1.3.2 城镇化空间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1.3.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相关研究 | 第33页 |
1.3.4 简要评述 | 第33-3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5 创新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镇化空间效应 | 第36-58页 |
2.1 古典区位论中的城镇化空间效应 | 第37-39页 |
2.1.1 古典区位论及其发展 | 第37-39页 |
2.1.2 古典区位论中的空间格局思想 | 第39页 |
2.2. 二元经济理论中的城镇化空间效应 | 第39-46页 |
2.2.1 二元经济理论及其发展 | 第40-46页 |
2.2.2 二元经济理论中的城乡差异思维 | 第46页 |
2.3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城镇化空间效应 | 第46-50页 |
2.3.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46-50页 |
2.3.2 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效应的重视 | 第50页 |
2.4 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空间效应的测度 | 第50-53页 |
2.4.1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 第50-52页 |
2.4.2 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 | 第52-53页 |
2.5 对城镇化空间效应的进一步诠释 | 第53-57页 |
2.5.1 对城镇化的认识 | 第53-55页 |
2.5.2 对城镇化空间效应的认识 | 第55-57页 |
2.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劳动力转移视角下的城镇化空间效应实现机理 | 第58-97页 |
3.1 模型框架与基本假设 | 第58-61页 |
3.1.1 基本框架 | 第59页 |
3.1.2 基本假设 | 第59-61页 |
3.2 封闭区域中的劳动力城乡转移 | 第61-73页 |
3.2.1 城乡差距、非完全移民与户籍制度:一个简要的解释 | 第61-62页 |
3.2.2 代理人行为分析 | 第62-64页 |
3.2.3 城乡福利差异与劳动力转移 | 第64-67页 |
3.2.4 城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67-70页 |
3.2.5 决定城镇化水平的作用力 | 第70-73页 |
3.3 开放区域中劳动力转移及城市规模差异格局 | 第73-88页 |
3.3.1 代理人行为分析 | 第74-75页 |
3.3.2 瞬时均衡分析 | 第75-77页 |
3.3.3 市场规模效应与区域福利势能效应 | 第77-82页 |
3.3.4 两地区的城市规模空间差异 | 第82-83页 |
3.3.5 区域竞争与区域间劳动力转移 | 第83-86页 |
3.3.6 两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 第86-88页 |
3.4 线性多区域中劳动力转移及“核心—边缘”格局 | 第88-95页 |
3.4.1 代理人行为分析 | 第88-90页 |
3.4.2 均衡分析 | 第90-91页 |
3.4.3 相对距离、市场规模与空间临近效应 | 第91-95页 |
3.5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 第97-127页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98-101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98-99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99-101页 |
4.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空间差异格局 | 第101-109页 |
4.2.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整体空间特征 | 第101-103页 |
4.2.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类型 | 第103-106页 |
4.2.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演化 | 第106-109页 |
4.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城市体系规模格局 | 第109-117页 |
4.3.1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体系变化趋势 | 第111-112页 |
4.3.2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体系实证检验 | 第112-115页 |
4.3.3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体系的核密度模拟 | 第115-117页 |
4.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城市经济分工格局 | 第117-125页 |
4.4.1 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体及其影响范围 | 第118-119页 |
4.4.2 长江经济带城市的专业化与空间分工 | 第119-123页 |
4.4.3 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多样化 | 第123-125页 |
4.5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评估及其核心影响因素测度 | 第127-152页 |
5.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趋同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 第127-145页 |
5.1.1 城镇化水平趋同的影响因素 | 第128-129页 |
5.1.2 研究方法与基本模型 | 第129-131页 |
5.1.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趋同:全域的视角 | 第131-135页 |
5.1.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趋同:分区域的视角 | 第135-143页 |
5.1.5 政策启示 | 第143-145页 |
5.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集聚的空间效应 | 第145-151页 |
5.2.1 相关假说 | 第145-146页 |
5.2.2 研究的基础模型 | 第146-148页 |
5.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 第148-150页 |
5.2.4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150-151页 |
5.3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的优化路径 | 第152-160页 |
6.1 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市场潜能分析 | 第152-156页 |
6.1.1 市场潜能的基本模型与数据说明 | 第153页 |
6.1.2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市场潜能空间分布 | 第153-154页 |
6.1.3 市场潜能与人口集聚 | 第154-156页 |
6.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格局重塑 | 第156-159页 |
6.2.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格局述评 | 第156-157页 |
6.2.2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论从集聚中走向均衡 | 第157-159页 |
6.3 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