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2-2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4-2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44页 |
2.1 城镇化发展质量本质及其内涵的研究评述 | 第26-30页 |
2.1.1 城镇化内涵的界定 | 第26-27页 |
2.1.2 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界定 | 第27-30页 |
2.2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相关理论评述 | 第30-35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30-31页 |
2.2.2 结构理论 | 第31-32页 |
2.2.3 人口迁移理论 | 第32-33页 |
2.2.4 非均衡增长论 | 第33-34页 |
2.2.5 生态学派理论 | 第34-35页 |
2.3 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的研究评述 | 第35-42页 |
2.3.1 城镇化发展时空演化研究 | 第35-39页 |
2.3.2 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39-40页 |
2.3.3 城镇化发展效率研究 | 第40-42页 |
2.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研究评述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44-53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8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3.1.2 指标选取与解释 | 第45-48页 |
3.2 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方法选择 | 第48-53页 |
3.2.1 指数测度方法 | 第48-50页 |
3.2.2 聚类分析法 | 第50-51页 |
3.2.3 全要素生产率方法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 第53-71页 |
4.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分析 | 第53-54页 |
4.1.1 研究区域界定 | 第53-54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54页 |
4.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 第54-71页 |
4.2.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分析 | 第54-60页 |
4.2.2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质量分析 | 第60-68页 |
4.2.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分类 | 第68-71页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多维度分析 | 第71-115页 |
5.1 维度一:经济发展质量 | 第71-83页 |
5.1.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76-80页 |
5.1.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经济发展类型分析 | 第80-83页 |
5.2 维度二:社会发展质量 | 第83-93页 |
5.2.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 第87-91页 |
5.2.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社会发展类型分析 | 第91-93页 |
5.3 维度三:环境发展质量 | 第93-104页 |
5.3.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环境发展水平评价 | 第98-102页 |
5.3.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环境发展类型分析 | 第102-104页 |
5.4 维度四:创新能力发展 | 第104-115页 |
5.4.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创新能力评价 | 第108-111页 |
5.4.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创新能力类型分析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演化分析 | 第115-132页 |
6.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区域差异分析 | 第115-119页 |
6.1.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15-116页 |
6.1.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差异 | 第116-117页 |
6.1.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地区差异分析 | 第117-119页 |
6.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19-127页 |
6.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19-120页 |
6.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20-121页 |
6.2.3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21-127页 |
6.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 第127-132页 |
6.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27-129页 |
6.3.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效率测度研究 | 第132-149页 |
7.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 第132-140页 |
7.1.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 第132-133页 |
7.1.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 第133-140页 |
7.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规模报酬与集约化效率分析 | 第140-147页 |
7.2.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规模报酬测度分析 | 第140-143页 |
7.2.2 长江经济带投出产出集约要素测度分析 | 第143-147页 |
7.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效率的总体分析 | 第147-149页 |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调控策略 | 第149-159页 |
8.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战略 | 第149-152页 |
8.1.1 提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策略 | 第149-150页 |
8.1.2 提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社会发展质量策略 | 第150-151页 |
8.1.3 提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环境发展质量策略 | 第151页 |
8.1.4 提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创新水平发展策略 | 第151-152页 |
8.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 第152-159页 |
8.2.1 推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建设 | 第152-154页 |
8.2.2 重视城镇化发展“智慧型”建设 | 第154-155页 |
8.2.3 完善城镇化发展“均等化”建设 | 第155-157页 |
8.2.4 强化城镇化发展“绿色型”建设 | 第157-158页 |
8.2.5 优化提升城市群形态和空间格局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