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1.1.1 一种事实: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 第22页 |
1.1.2 两种约束:“资源诅咒”与环境污染并存 | 第22-24页 |
1.1.3 三种不和谐 | 第24-26页 |
1.1.4 问题的提出 | 第2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7-38页 |
1.3.1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3.2 区域的生态创新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3.3 研究文献评述 | 第37-38页 |
1.4 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38-44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1.4.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1.4.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45-6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45-53页 |
2.1.1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 | 第45-51页 |
2.1.2 生态创新 | 第51-5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53-5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3-54页 |
2.2.2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54-55页 |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55-57页 |
2.2.4 三螺旋理论 | 第57-5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60-73页 |
3.1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影响因素的提取 | 第61-66页 |
3.1.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61-63页 |
3.1.2 生态创新影响因素的提取 | 第63-64页 |
3.1.3 生态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框架图 | 第64-66页 |
3.2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6-69页 |
3.2.1 模糊评价矩阵的构建 | 第66-67页 |
3.2.2 生态创新影响因素评价准则的熵权计算 | 第67页 |
3.2.3 生态创新影响因素的模糊决策分析 | 第67-68页 |
3.2.4 生态创新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8-69页 |
3.3 生态创新关键因素的区域间比较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的激励效应 | 第73-99页 |
4.1 环境规制内涵与工具 | 第74-75页 |
4.1.1 环境规制的内涵 | 第74页 |
4.1.2 环境规制的工具 | 第74-75页 |
4.2 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与评价 | 第75-82页 |
4.2.1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第75-76页 |
4.2.2 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 | 第76-79页 |
4.2.3 环境规制的影响评价 | 第79-82页 |
4.3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激励效应的实现过程 | 第82-98页 |
4.3.1 相关理论 | 第82-86页 |
4.3.2 环境规制下生态创新激励模型 | 第86-90页 |
4.3.3 环境规制下生态创新激励过程 | 第90-92页 |
4.3.4 环境规制下生态创新激励路径 | 第92-95页 |
4.3.5 环境规制工具组合下的生态创新激励效应 | 第95-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创新要素集聚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的空间效应 | 第99-131页 |
5.1 创新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第99-102页 |
5.1.1 创新要素的内涵 | 第99-101页 |
5.1.2 创新要素的空间特征 | 第101-102页 |
5.2 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分析 | 第102-109页 |
5.2.1 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效应 | 第102-103页 |
5.2.2 创新要素集聚度的测算 | 第103-109页 |
5.3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空间效应的研究设计 | 第109-115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109-113页 |
5.3.2 变量选取 | 第113-115页 |
5.4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15-129页 |
5.4.1 数据来源 | 第115页 |
5.4.2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15-120页 |
5.4.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 第120-125页 |
5.4.4 局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实现 | 第125-12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区域创新能力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的驱动效应 | 第131-162页 |
6.1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评价 | 第131-134页 |
6.1.1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131-132页 |
6.1.2 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评价 | 第132-134页 |
6.2 矿产资源密集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 | 第134-136页 |
6.2.1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路径的选择 | 第134-135页 |
6.2.2 碳减排条件下生态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 | 第135-136页 |
6.3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机制分析 | 第136-139页 |
6.3.1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创新动力分析 | 第136-139页 |
6.3.2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 | 第139页 |
6.4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效应分析 | 第139-159页 |
6.4.1 测度方法 | 第141-143页 |
6.4.2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构建 | 第143-144页 |
6.4.3 分项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构建 | 第144-146页 |
6.4.4 变量选取与数据分析 | 第146-147页 |
6.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47-1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七章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机制及模型构建 | 第162-179页 |
7.1 生态创新协同机制分析 | 第163-175页 |
7.1.1 生态创新协同的优势 | 第163-165页 |
7.1.2 生态创新协同的过程 | 第165-171页 |
7.1.3 生态创新协同策略的选择 | 第171-175页 |
7.2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机制模型 | 第175-178页 |
7.2.1 环境规制:生态创新协同的政府保障力 | 第175-176页 |
7.2.2 创新要素集聚:生态创新协同的企业空间凝聚力 | 第176-177页 |
7.2.3 区域创新能力:生态创新协同的高校与科研机构驱动力 | 第177页 |
7.2.4 构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机制模型 | 第177-178页 |
7.3 本章小节 | 第178-179页 |
第八章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机制实证分析 | 第179-201页 |
8.1 研究设计 | 第179-184页 |
8.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179-182页 |
8.1.2 数据来源 | 第182-183页 |
8.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3-184页 |
8.2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协同主体的生态创新绩效 | 第184-192页 |
8.2.1 高等学校的生态创新绩效 | 第184-186页 |
8.2.2 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生态创新绩效 | 第186-187页 |
8.2.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 第187-189页 |
8.2.4 政府生态创新绩效 | 第189-192页 |
8.3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192-198页 |
8.3.1 区域内生态创新协同分析 | 第192-195页 |
8.3.2 区际间生态创新协同分析 | 第195-198页 |
8.4 实证结论与对策 | 第198-20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200-201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01-204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201-202页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