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秸秆腐解发酵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我国秸秆现状 | 第9页 |
1.1.2 秸秆的成分 | 第9页 |
1.1.3 秸秆发酵腐解过程 | 第9-10页 |
1.1.4 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 | 第10页 |
1.2 腐植酸物质概述 | 第10-13页 |
1.2.1 腐植酸的来源及分类 | 第10-11页 |
1.2.2 生化黄腐酸 | 第11-12页 |
1.2.3 腐植酸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黄腐酸的制备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微生物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的基本方法 | 第13-15页 |
1.3.2 生化黄腐酸的分析鉴定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3.1 菌株的筛选 | 第18-19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18页 |
3.1.2 培养基 | 第18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3.1.3.1 菌种的筛选 | 第18页 |
3.1.3.2 菌种保藏 | 第18页 |
3.1.3.3 菌种的活化 | 第18页 |
3.1.3.4 菌种扩大培养方法 | 第18页 |
3.1.3.5 具有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能力菌株的筛选 | 第18-19页 |
3.1.3.6 黄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3.1.3.7 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3.2 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工艺研究 | 第19-20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3.2.2 培养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3.2.2.1 尿素添加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19页 |
3.2.2.2 菌剂接种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3.2.2.3 发酵基质含水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20页 |
3.2.2.4 发酵时间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0页 |
3.3 发酵产物大田验证试验 | 第20-22页 |
3.3.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3.3.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3.3.3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3.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0页 |
3.3.3.2 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3.3.3.3 速效钾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3.3.4 植株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3.3.4.1 植株干物重 | 第21页 |
3.3.4.2 植株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3.3.4.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22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4.1 菌株选育 | 第23页 |
4.2 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工艺研究 | 第23-26页 |
4.2.1 尿素添加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3-24页 |
4.2.2 菌剂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4-25页 |
4.2.3 发酵基质含水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5-26页 |
4.2.4 发酵时间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6页 |
4.3 不同生化黄腐酸的施用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第26-28页 |
4.3.1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26-27页 |
4.3.2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27-28页 |
4.4 不同生化黄腐酸的施用对作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第28-32页 |
4.4.1 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28页 |
4.4.2 不同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4.4.3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9页 |
4.4.4 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 第29-30页 |
4.4.5 不同处理对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4.6 不同处理对地上部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2-36页 |
5.1 结论 | 第32-33页 |
5.2 讨论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绩 | 第41-42页 |
ABSTRACT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