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实验一:汉字正字法邻居效应 | 第12页 |
1.4.2 实验二:正字法表征在邻居效应中的作用 | 第12页 |
1.4.3 实验三:纯正字法位置信息对邻居字识别的影响 | 第12页 |
1.5 研究结果和结论 | 第12-14页 |
1.5.1 研究结果 | 第12-13页 |
1.5.2 研究结论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正字法邻居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2.1 拼音文字中的正字法邻居词效应 | 第14-16页 |
2.1.1 拼音文字的正字法邻居词定义 | 第14页 |
2.1.2 拼音文字的词汇竞争理论 | 第14-15页 |
2.1.3 拼音文字正字法邻居词识别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1.4 各种影响因素不同结果的分析 | 第16页 |
2.2 汉字的正字法邻居效应 | 第16-20页 |
2.2.1 汉字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2 汉字的正字法邻居定义 | 第17页 |
2.2.3 汉字正字法邻居识别理论 | 第17-18页 |
2.2.4 汉字正字法邻居识别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3 实验范式和任务 | 第20页 |
2.4 掩蔽启动范式下汉字正字法邻居的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2.5 研究问题 | 第21页 |
2.6 本研究实验设计的理由 | 第21-23页 |
第3章 实验一:汉字正字法邻居效应 | 第23-3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1 被试 | 第23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3.1.3 材料 | 第23-25页 |
3.1.4 程序 | 第25页 |
3.2 结果 | 第25-28页 |
3.2.1 反应时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3.2.2 错误率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3.3 讨论 | 第28-31页 |
第4章 实验二:正字法表征在邻居效应中的作用 | 第31-35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4.1.1 被试 | 第31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4.1.3 材料 | 第31页 |
4.1.4 程序 | 第31页 |
4.2 结果 | 第31-33页 |
4.2.1 反应时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4.2.2 错误率结果与分析 | 第33页 |
4.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5章 实验三:纯正字法位置信息对邻居字识别的影响 | 第35-3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5.1.1 被试 | 第35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5.1.3 材料 | 第35页 |
5.1.4 程序 | 第35页 |
5.2 结果 | 第35-37页 |
5.2.1 反应时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5.2.2 错误率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5.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6章 三个实验综合数据分析 | 第39-44页 |
6.1 反应时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6.1.1 高频目标字 | 第39-40页 |
6.1.2 低频目标字 | 第40-41页 |
6.2 错误率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6.2.1 高频目标字 | 第41-42页 |
6.2.2 低频目标字 | 第42-43页 |
6.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7章 总讨论 | 第44-4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8.2.2 展望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