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新课改的要求 | 第7页 |
1.1.2 由来已久的数学学困生及相关研究 | 第7页 |
1.1.3 个人实践中的需要与兴趣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1.2.1 各国对“学困”的定义 | 第8-9页 |
1.2.2 “数理”和“算法”教学之争 | 第9页 |
1.2.3 国外对数学困难学生采取的有效教学 | 第9-10页 |
1.2.4 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对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的影响 | 第10页 |
1.2.5 差异教学 | 第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运算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数学学困生 | 第12-13页 |
2.1.2 运算能力 | 第13-14页 |
2.2 关于教师差异性教学的理论 | 第14-15页 |
2.2.1 初中数学学习差异有智力型的、非智力型的差异 | 第14页 |
2.2.2 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方法 | 第14-15页 |
2.3 关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理论 | 第15-17页 |
第3章 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运算能力的现状的调查 | 第17-23页 |
3.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第17页 |
3.2 调查内容 | 第17页 |
3.3 实施步骤 | 第17-19页 |
3.3.1 问卷一的编制与构成 | 第17-19页 |
3.3.2 问卷一的评分标准 | 第19页 |
3.3.3 问卷一的调查时间 | 第19页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3页 |
3. 4.1问卷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9-21页 |
3.4.2 问卷一调查结果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21-23页 |
第4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运算能力薄弱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 第23-39页 |
4.1 学困生运算错误诊断分析和改进策略 | 第23-30页 |
4.1.1 运算性质不清 | 第23-25页 |
4.1.2 符号意识薄弱 | 第25-27页 |
4.1.3 算理不清 | 第27-28页 |
4.1.4 缺乏处理符号的灵活性 | 第28-29页 |
4.1.5 对最终运算结果的规范表达形式混淆不清 | 第29-30页 |
4.2 改进策略的实施效果 | 第30-34页 |
4.2.1 问卷二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2.2 问卷二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1-33页 |
4.2.3 问卷二调查结果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4.3 初中数学学困生“方法不当型”个案研究 | 第34-39页 |
4.3.1 学困生的背景资料 | 第34-35页 |
4.3.2 让学困生相信老师,不厌倦个别辅导 | 第35页 |
4.3.3 从细节入手,切实提高学困生运算能力 | 第35-38页 |
4.3.4 运算能力提升结果 | 第38-39页 |
第5章 初中数学计算题教学策略 | 第39-54页 |
5.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养 | 第39-40页 |
5.1.1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 第39页 |
5.1.2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 第39页 |
5.1.3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 第39-40页 |
5.2 明确算理,提高学困生计算的正确率 | 第40-45页 |
5.2.1 引导学困生从算术过渡到代数 | 第40-42页 |
5.2.2 教材内容的整合 | 第42-45页 |
5.3 编写的教案要切合学困生能力 | 第45-5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4-5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4-55页 |
6.1.1 课程整合,完善学困生数学认知结构 | 第54页 |
6.1.2 精心备课,实事求是对现有的教案再创造 | 第54页 |
6.1.3 立足课堂,继续加强算法教学 | 第54页 |
6.1.4 错误诊断,加强算理教学,加强学困生简化运算能力的培养 | 第54-55页 |
6.1.5 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运算能力遵循适度原则 | 第55页 |
6.2 研究不足及今后展望 | 第55-57页 |
附录A 初中生运算能力调查问卷(一)七年级下学期 | 第57-59页 |
附录B 初中生运算能力调查问卷(二)八年级上学期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