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8-25页 |
1.1.1 核电材料与核电安全 | 第18-21页 |
1.1.2 核电结构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问题 | 第21-23页 |
1.1.3 研究课题的选择及意义 | 第23-25页 |
1.2 核电材料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 | 第25-32页 |
1.2.1 高温水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和预测模型 | 第25-30页 |
1.2.2 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1.3 预形变对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和界面反应的影响 | 第32-37页 |
1.3.1 奥氏体不锈钢形变的金属物理基础 | 第32-34页 |
1.3.2 预形变对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 | 第34-36页 |
1.3.3 预形变对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水中界面反应行为的影响 | 第36-37页 |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40-49页 |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第40-4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1.2 材料处理 | 第41页 |
2.2 化学试剂 | 第41-42页 |
2.3 实验方法和仪器 | 第42-45页 |
2.3.1 常温常压电化学测试 | 第42页 |
2.3.2 高温高压环境中腐蚀和应力腐蚀测试 | 第42-45页 |
2.4 显微分析测试 | 第45-49页 |
2.4.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45页 |
2.4.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45-46页 |
2.4.4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 | 第46-47页 |
2.4.5 双束聚焦离子束(DB-FIB)样品制备 | 第47页 |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 | 第47-48页 |
2.4.7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分析 | 第48页 |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8页 |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预形变对 316L不锈钢阳极过程和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70页 |
3.3.1 316L-SA和 316L-CR的显微结构特征 | 第51-53页 |
3.3.2 常温介质中动电位极化结果 | 第53-57页 |
3.3.3 常温介质中恒电位极化结果 | 第57-66页 |
3.3.4 高温介质中电化学结果 | 第66-70页 |
3.4 结论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轧制取向和水化学对 316L不锈钢在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 | 第71-92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实验 | 第71-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0页 |
4.3.1 含氢水环境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74-79页 |
4.3.2 除氧水环境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79-84页 |
4.3.3 轧制取向对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 | 第84-90页 |
4.4 结论 | 第90-92页 |
第五章 预过载对预形变 316L不锈钢在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迟滞效应 | 第92-111页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5.2 实验 | 第93-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9页 |
5.3.1 有、无过载T-L取向试样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95-98页 |
5.3.2 有、无过载L-T取向试样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98-101页 |
5.3.3 过载后裂尖力学以及相应的裂纹扩展迟滞 | 第101-106页 |
5.3.4 与含氧高温水中过载效应的比较 | 第106-109页 |
5.4 结论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预形变和敏化对 316L不锈钢在不同水化学的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 | 第111-138页 |
6.1 引言 | 第111页 |
6.2 实验 | 第111-11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37页 |
6.3.1 316SHT、316CR和 316SHT/CR试样的显微组织 | 第113-115页 |
6.3.2 在含氢水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115-123页 |
6.3.3 在含氧水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123-132页 |
6.3.4 预形变和敏化对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6.4 结论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焊后热处理对安全端异种金属焊接件不锈钢侧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 | 第138-147页 |
7.1 引言 | 第138-139页 |
7.2 实验 | 第139-14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45页 |
7.3.1 镍基焊接金属-奥氏体不锈钢熔合线附近显微组织特征 | 第141-142页 |
7.3.2 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材料及不锈钢母材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 第142-145页 |
7.4 结论 | 第145-147页 |
第八章 316L不锈钢在不同水化学条件的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的界面反应和氧化成膜特性 | 第147-168页 |
8.1 引言 | 第147-149页 |
8.2 实验 | 第149-150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50-166页 |
8.3.1 电化学行为 | 第150-154页 |
8.3.2 氧化膜形貌和特性 | 第154-162页 |
8.3.3 水化学对界面反应和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 第162-166页 |
8.4 结论 | 第166-16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68-172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68-170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20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0-20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