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扭力梁悬架系统简介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轮胎磨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扭力梁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4-37页 |
2.1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2.1.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1.2 应用软件介绍 | 第25页 |
2.2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第25-28页 |
2.2.1 虚拟样机技术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多体动力学理论简介 | 第26-27页 |
2.2.3 应用软件介绍 | 第27-28页 |
2.3 扭力梁悬架几何建模 | 第28-29页 |
2.4 扭力梁悬架有限元建模 | 第29-32页 |
2.4.1 几何模型的导入 | 第30页 |
2.4.2 模型简化处理和几何清理 | 第30页 |
2.4.3 网格划分和单元质量检查 | 第30-32页 |
2.4.4 单元连接方式模拟与边界约束 | 第32页 |
2.5 扭力梁悬架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 第32-35页 |
2.5.1 ADAMS/Car的建模步骤 | 第32-33页 |
2.5.2 定义悬架系统坐标系 | 第33-34页 |
2.5.3 扭力梁悬架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扭力梁悬架的静动态性能分析 | 第37-51页 |
3.1 扭力梁悬架总成工况分析 | 第37-39页 |
3.1.1 极限左转弯工况 | 第37-38页 |
3.1.2 急减速度制动工况 | 第38页 |
3.1.3 双侧车轮上凸包冲击工况 | 第38-39页 |
3.2 扭力梁悬架结构强度分析 | 第39-42页 |
3.2.1 极限左转弯工况静力分析 | 第39-40页 |
3.2.2 急减速工况静力分析 | 第40-41页 |
3.2.3 冲击工况静力分析 | 第41-42页 |
3.3 扭力梁悬架模态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3.4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扭力梁悬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45-50页 |
3.4.1 疲劳分析理论 | 第45-46页 |
3.4.2 材料的S-N曲线 | 第46-47页 |
3.4.3 名义应力法疲劳分析 | 第47页 |
3.4.4 扭力梁悬架总成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轮胎磨损的电动汽车扭力梁悬架优化设计 | 第51-66页 |
4.1 轮胎磨损理论分析 | 第51-57页 |
4.1.1 轮胎磨损量的评价 | 第51-52页 |
4.1.2 稳态侧偏工况下轮胎磨损特性分析 | 第52-55页 |
4.1.3 外倾角对轮胎磨损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4.1.4 前束角对轮胎磨损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2 扭力梁悬架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4.2.1 外倾角变化特性 | 第58-59页 |
4.2.2 前束角变化特性 | 第59页 |
4.3 扭力梁悬架运动特性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59-65页 |
4.3.1 ADAMS/Insight试验优化设计概述 | 第59-61页 |
4.3.2 硬点位置对扭力梁悬架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4.3.3 扭力梁悬架硬点坐标优化设计 | 第62-64页 |
4.3.4 优化前后扭力梁悬架运动特性仿真对比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悬架-轮胎-胎面自激振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 第66-74页 |
5.1 扭力梁后悬架受力特性分析 | 第66页 |
5.2 悬架-轮胎-胎面多体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5.2.1 胎面-路面摩擦振动模型 | 第66-68页 |
5.2.2 悬架-轮胎-胎面自激振动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5.3 系统自激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 第70-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