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流域尺度人类活动时空格局及水土流失效应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引言第16-20页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1.2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1.4 技术路线第19页
        1.1.5 文章组织结构第19-20页
        1.1.6 研究经费来源第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第20-29页
        1.2.1 流域尺度遥感监测第20-22页
        1.2.2 土地覆被第22-23页
        1.2.3 人类活动强度第23-25页
        1.2.4 水土流失第25-28页
        1.2.5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第28-29页
    1.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0-37页
    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第30-31页
        2.1.1 工程总体概况第30-31页
        2.1.2 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概况第31页
    2.2 自然地理概况第31-34页
        2.2.1 气候和水文第31-32页
        2.2.2 地质地貌第32-33页
        2.2.3 土壤第33页
        2.2.4 植被第33-34页
    2.3 社会经济现状第34-35页
        2.3.1 人口第34页
        2.3.2 经济发展水平第34页
        2.3.3 土地资源第34-35页
    2.4 水源区各种政策概况第35-36页
        2.4.1 退耕还林工程第35页
        2.4.2 天然林保护工程第35页
        2.4.3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第35-36页
        2.4.4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土地覆被遥感监测第37-57页
    3.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第37-40页
        3.1.1 遥感数据源第37-38页
        3.1.2 数据预处理第38-39页
        3.1.3 野外数据采集第39-40页
    3.2 研究方法第40-45页
        3.2.1 土地覆被研究方法第40-42页
        3.2.2 植被覆盖度研究方法第42-45页
        3.2.3 精度验证方法第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56页
        3.3.1 土地覆被及精度验证结果第45-50页
        3.3.2 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第50-52页
        3.3.3 植被覆盖度结果与变化分析第52-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第57-63页
    4.1 基于土地覆被的人类活动强度估算方法第57-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3 HAILS指数的适用性讨论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土壤侵蚀风险评估第63-85页
    5.1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第63-74页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63页
        5.1.2 研究方法第63-71页
        5.1.3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5.2 侵蚀风险指数动态监测第74-83页
        5.2.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4页
        5.2.2 侵蚀风险指数定义第74-78页
        5.2.3 结果与分析第78-83页
    5.3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人类活动和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与讨论第85-102页
    6.1 水流路径距离上的HAILS分布第85页
    6.2 HAILS空间格局与流域环境管理的讨论第85-87页
    6.3 水流路径距离上的土壤侵蚀分布第87-90页
    6.4 水流路径距离上的侵蚀风险指数ERI的分布第90-97页
    6.5 基于水流路径距离的人类活动对侵蚀风险的影响分析第97-99页
        6.5.1 特征分区中人类活动对侵蚀风险的影响分析第97-98页
        6.5.2 农业生产活动对侵蚀风险的影响分析第98-99页
    6.6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6页
    7.1 结论第102-104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104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苗期耐盐自交系的筛选及其耐盐机制分析
下一篇:不同百合品种鳞茎、珠芽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