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关于创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关于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关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4 综述结论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的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1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内涵 | 第21页 |
2.1.1 创业 | 第21页 |
2.1.2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 | 第21页 |
2.2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 | 第21-22页 |
2.2.1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的构成 | 第21-22页 |
2.3 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3.1 创业动机理论 | 第22页 |
2.3.2 创业环境理论 | 第22页 |
2.3.3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2-24页 |
3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的现状分析 | 第24-42页 |
3.1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的现状调查 | 第24-38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4页 |
3.1.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24-38页 |
3.2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2.1 政府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 第38页 |
3.2.2 传统的教育培训与农村创业实践不协调 | 第38-39页 |
3.2.3 公共服务支持严重不足 | 第39页 |
3.2.4 创业的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 第39页 |
3.2.5 大学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和清晰的创业目标 | 第39-40页 |
3.3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0-42页 |
3.3.1 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40页 |
3.3.2 创业教育未向深层次发展 | 第40页 |
3.3.3 忽视社会服务的关键性作用 | 第40-41页 |
3.3.4 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 第41页 |
3.3.5 大学毕业生没有坚定的创业意志 | 第41-42页 |
4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构建 | 第42-50页 |
4.1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环境分析 | 第42-43页 |
4.1.1 政策环境 | 第42页 |
4.1.2 教育环境 | 第42-43页 |
4.1.3 社会环境 | 第43页 |
4.2 我国的创业支持体系模型及完善 | 第43-44页 |
4.3 村镇创业支持体系模型 | 第44-45页 |
4.4 村镇创业支持体系模型要点 | 第45-50页 |
4.4.1 政策支持 | 第46页 |
4.4.2 教育支持 | 第46-47页 |
4.4.3 社会支持 | 第47-48页 |
4.4.4 自身支持 | 第48-50页 |
5 我国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实证分析 | 第50-59页 |
5.1 研究模型 | 第50页 |
5.2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50页 |
5.2.2 样本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5.3 研究工具选择 | 第51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51-59页 |
5.4.1 信度分析 | 第51-52页 |
5.4.2 效度分析 | 第52页 |
5.4.3 因子分析 | 第52-59页 |
6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支持体系评价 | 第59-64页 |
6.1 评价的原因 | 第59页 |
6.2 评价的基本思想及方法 | 第59页 |
6.3 评价的过程及结果 | 第59-64页 |
6.3.1 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大学毕业生村镇毕业支持体系各层的权重 | 第60-62页 |
6.3.2 对大学毕业生村镇创业支持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7.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 第64-65页 |
7.1.1 完善政策支持系统 | 第64页 |
7.1.2 加强村镇创业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 第64-65页 |
7.2 继续强化高校的基础性作用 | 第65页 |
7.2.1 加强创业教育的核心资源建设 | 第65页 |
7.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孵化基地 | 第65页 |
7.3 积极鼓励社会的多方参与 | 第65-68页 |
7.3.1 建立多元化的帮扶主体 | 第65-66页 |
7.3.2 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A | 第74-77页 |
附录B | 第77-79页 |
附录C | 第79-80页 |
附录D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