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的背景、依据与意义 | 第11-14页 |
(一) 背景、依据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14-17页 |
(一) 协商民主 | 第14-16页 |
(二) 人民政协 | 第16-17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一) 传统的史学研究 | 第17-18页 |
(二) 新近的政治民主研究视角 | 第18-20页 |
四、理论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20页 |
(一) 创新 | 第20页 |
(二) 结构体系 | 第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 第22-85页 |
一、民主与民主的分类 | 第22-29页 |
(一) 民主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二) 民主的基本类型 | 第23-29页 |
二、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述评 | 第29-46页 |
(一) 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简述 | 第29-40页 |
(二) 我国的协商民主理论 | 第40-42页 |
(三) 对当下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的评价 | 第42-46页 |
三、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点 | 第46-78页 |
(一) 协商民主的概念 | 第46-49页 |
(二) 协商民主的特点 | 第49-56页 |
(三) 协商民主的功能 | 第56-73页 |
(四) 我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 第73-77页 |
(五) 我国协商民主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第77-78页 |
四、协商民主中政治协商的地位 | 第78-85页 |
(一) 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民主 | 第78-81页 |
(二) 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 | 第81-82页 |
(三) 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途径 | 第82页 |
(四) 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 | 第82-83页 |
(五) 政治协商统领其他形式的的协商民主 | 第83-85页 |
第二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85-107页 |
一、我国政治协商的形成与发展 | 第85-101页 |
(一) 清末的政治协商——咨议局和资政院 | 第85-87页 |
(二)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协商 | 第87-95页 |
(三) 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政权建构时期的政治协商 | 第95-100页 |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政协的新发展 | 第100-101页 |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特点 | 第101-102页 |
(一) 它具有党派特色 | 第101-102页 |
(二) 它具精英政治特色 | 第102页 |
(三) 它受特定政治力量主导或领导 | 第102页 |
三、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启示 | 第102-107页 |
(一) 政治协商组织是整合各政治力量的重要平台 | 第103-104页 |
(二) 政治协商具有很高的威信 | 第104-105页 |
(三) 政治协商和协商政治承载着中国人的民主梦想 | 第105-107页 |
第三章 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 | 第107-158页 |
一、我国人民政协的思想渊源 | 第107-123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主与统一战线思想 | 第107-111页 |
(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协商与人民政协思想 | 第111-119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协商与人民政协思想的新发展 | 第119-123页 |
二、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职能 | 第123-130页 |
(一) 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 | 第123-127页 |
(二)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 | 第127-130页 |
三、人民政协的主体性结构 | 第130-136页 |
(一) 人民政协的组织体系 | 第130-134页 |
(二) 政协委员 | 第134-135页 |
(三) 界别 | 第135-136页 |
四、人民政协的会议制度与活动制度 | 第136-143页 |
(一) 有关会议制度 | 第136-140页 |
(二) 有关活动的制度 | 第140-143页 |
五、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条件 | 第143-158页 |
(一) 人民政协的外部条件 | 第143-150页 |
(二) 人民政协自身条件 | 第150-158页 |
第四章 人民政协的改革与完善 | 第158-210页 |
一、人民政协完善与发展的争议及动力 | 第158-171页 |
(一) 有关人民政协改革的争议 | 第158-164页 |
(二) 人民政协完善与发展的动力 | 第164-171页 |
二、人民政协改革和发展的价值目标 | 第171-176页 |
(一) 政治民主性与决策科学性的统一 | 第171-173页 |
(二) 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 | 第173-174页 |
(三) 社会和谐与个性自由的统一 | 第174-176页 |
三、人民政协完善与发展的主要方面 | 第176-201页 |
(一) 人民政协主体性方面 | 第176-197页 |
(二) 人民政协协商机制方面 | 第197-201页 |
四、人民政协制度的规范与法制化 | 第201-210页 |
(一) 当前规范人民政协的有关文件 | 第201-203页 |
(二) 上述规范性文件运行的分析 | 第203-205页 |
(三) 法律化的必要性 | 第205-206页 |
(四) 法律化的具体设计 | 第206-210页 |
结语 | 第210-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19页 |
致谢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