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同伴互评模型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 第11页 |
1.1.2 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 | 第11-12页 |
1.1.3 课堂评价现状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5.3 访谈法 | 第15-16页 |
1.5.4 实验法 | 第16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同伴互评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结果教学法 | 第17页 |
2.1.2 过程教学法 | 第17-18页 |
2.1.3 同伴互评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交际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2.3 最近发展区 | 第19-20页 |
2.2.4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课堂同伴互评模型 | 第21-25页 |
3.1 实施环境 | 第21页 |
3.2 模型 | 第21-23页 |
3.2.1 指导原则 | 第21-22页 |
3.2.2 模型 | 第22-23页 |
3.3 互评活动设计 | 第23-25页 |
第四章 课堂同伴互评实验设计 | 第25-33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4.2 实验所需工具 | 第25-26页 |
4.3 作文设计 | 第26-28页 |
4.4 实验过程 | 第28-33页 |
4.4.1 实验前测 | 第28页 |
4.4.2 问卷前测 | 第28-29页 |
4.4.3 写作训练 | 第29-31页 |
4.4.4 问卷后测 | 第31页 |
4.4.5 访谈 | 第31-32页 |
4.4.6 实验后测 | 第32-33页 |
第五章 课堂同伴互评结果与分析 | 第33-55页 |
5.1 课堂同伴互评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33-44页 |
5.1.1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5.1.2 访谈分析 | 第42-44页 |
5.2 课堂同伴互评模型对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影响 | 第44-48页 |
5.2.1 同伴互评中修改意见的合理性与利用率 | 第44-46页 |
5.2.2 学生的评分能力 | 第46-48页 |
5.3 课堂同伴互评模型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 | 第48-51页 |
5.3.1 前测成绩分析 | 第48-49页 |
5.3.2 后测成绩分析 | 第49-50页 |
5.3.3 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5.4 课堂同伴互评模型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及建议 | 第51-55页 |
5.4.1 同伴互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5.4.2 对同伴互评的感受 | 第52页 |
5.4.3 比较同伴互评与教师批改作文 | 第52-53页 |
5.4.4 针对同伴互评的建议 | 第53页 |
5.4.5 对自己教学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71页 |
附录1 《注意事项》 | 第60页 |
附录2 《前测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附录3 《后测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4 《访谈提纲1(针对教师)》 | 第65页 |
附录5 《访谈提纲2(针对对照组A组)》 | 第65页 |
附录6 《访谈提纲3(针对实验组B组)》 | 第65-66页 |
附录7 期末写作部分 | 第66-67页 |
附录8 作文评分标准 | 第67-68页 |
附录9 前测作文成绩 | 第68页 |
附录10 月考写作部分 | 第68-70页 |
附录11 后测作文成绩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