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在线讨论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创新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1.1 在线讨论中学生参与现状的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在线讨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3页 |
2.1.3 在线讨论的策略研究 | 第23-24页 |
2.1.4 在线讨论的质量评价研究 | 第24-25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在线学习参与度 | 第25页 |
2.2.2 在线讨论参与度 | 第25-27页 |
3 提升在线讨论参与度的策略设计 | 第27-37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1.1 学生投入理论 | 第27-28页 |
3.1.2 深度学习理论 | 第28-29页 |
3.1.3 情境认知理论 | 第29页 |
3.2 基本原则与要素 | 第29-32页 |
3.2.1 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3.2.2 关键要素 | 第30-32页 |
3.3 促进学生在线讨论参与度策略设计 | 第32-37页 |
3.3.1 激发参与动机 | 第33-34页 |
3.3.2 提供参与支持 | 第34-35页 |
3.3.3 促进参与交互 | 第35页 |
3.3.4 督促与反馈 | 第35-37页 |
4 研究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37-50页 |
4.1 实验平台与功能 | 第37-38页 |
4.2 研究目的、对象和假设 | 第38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4.2.3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38-43页 |
4.3.1 学生初始水平分析 | 第39-41页 |
4.3.2 实验内容与活动设计 | 第41-42页 |
4.3.3 实验组的策略实施过程 | 第42-43页 |
4.4 在线讨论参与度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43-50页 |
4.4.1 行为参与度评价 | 第45-46页 |
4.4.2 认知参与度评价 | 第46-48页 |
4.4.3 情感参与度评价 | 第48-50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63页 |
5.1 学生行为参与度分析 | 第50-52页 |
5.1.1 实验组行为参与度分析 | 第50-51页 |
5.1.2 控制组行为参与度分析 | 第51页 |
5.1.3 实验-控制组行为参与度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5.2 学生认知参与度分析 | 第52-59页 |
5.2.1 学生的社群密度分析 | 第52-55页 |
5.2.2 讨论内容的编码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2.3 实验-控制组认知参与度的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5.3 学生情感参与度分析 | 第59-61页 |
5.3.1 实验组情感参与度的分析 | 第59-60页 |
5.3.2 控制组情感参与度的分析 | 第60页 |
5.3.3 实验-控制组情感参与度的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3-64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6.4 研究启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课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2: 学生情感体验量表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