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开发APP资源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方案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4 技术线路 | 第24-26页 |
2 基于MeteoEarth开发地理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2.1.1 APP及其相关概念 | 第26页 |
2.1.2 地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 第26-2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2.2.1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7页 |
2.2.2 信息加工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可视化理论 | 第28页 |
2.2.4 系统学理论 | 第28-29页 |
2.2.5 地理教学理论 | 第29-30页 |
3 MeteoEarth地理教学资源及其特点 | 第30-35页 |
3.1 MeteoEarth地理教学资源 | 第30-32页 |
3.1.1 MeteoEarth的定义及功能 | 第30-31页 |
3.1.2 MeteoEarth的地理教学资源 | 第31-32页 |
3.2 MeteoEarth地理教学资源特点 | 第32-35页 |
3.2.1 指向明确,具有针对性 | 第32页 |
3.2.2 要素清晰,符合地理性 | 第32-33页 |
3.2.3 信息全面,体现全球性 | 第33页 |
3.2.4 实时有效,富含时代感 | 第33页 |
3.2.5 形式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3.2.6 时空兼备,具有动态性 | 第34页 |
3.2.7 生动直观,富含动画感 | 第34-35页 |
4 基于MeteoEarth开发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策略 | 第35-44页 |
4.1 基本原则 | 第35-38页 |
4.1.1 基准着手,遵循课标本位 | 第35-36页 |
4.1.2 立足教本,遵循教材辨析 | 第36页 |
4.1.3 把握学情,遵循学生主体 | 第36-37页 |
4.1.4 符合实际,遵循按需开发 | 第37页 |
4.1.5 优选恰用,遵循层级关系 | 第37-38页 |
4.1.6 渗透尺度,遵循素养培养 | 第38页 |
4.2 基本方法 | 第38-41页 |
4.2.1 导入开发,激趣乐学 | 第38-39页 |
4.2.2 感知现象,把握规律 | 第39页 |
4.2.3 分析要素,推理原理 | 第39-40页 |
4.2.4 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 第40-41页 |
4.2.5 课外应用,预习复习 | 第41页 |
4.3 基本流程 | 第41-44页 |
4.3.1 下载应用 | 第42页 |
4.3.2 匹配对接资源 | 第42页 |
4.3.3 方法评定 | 第42页 |
4.3.4 设计应用与评价 | 第42-43页 |
4.3.5 完善存用 | 第43-44页 |
5 开发MeteoEarth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案例设计 | 第44-52页 |
5.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 第44-46页 |
5.2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 第46-47页 |
5.3 气旋与反气旋 | 第47-49页 |
5.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 第49-52页 |
6 应用MeteoEarth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实践 | 第52-71页 |
6.1 教学设计 | 第52-59页 |
6.1.1 应用传统地理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 第53-55页 |
6.1.2 应用MeteoEarth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 第55-59页 |
6.2 效果调查 | 第59-71页 |
6.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59页 |
6.2.2 调查目标内容 | 第59-60页 |
6.2.3 调查过程 | 第60-62页 |
6.2.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6.2.5 调查结论 | 第69-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7.1 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7.1.1 基本结论 | 第71-72页 |
7.1.2 创新之处 | 第72页 |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7.2.1 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