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奥氏体不锈钢概述 | 第11-14页 |
| 1.2.1 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 | 第12页 |
| 1.2.2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 | 第12-14页 |
| 1.3 不锈钢的腐蚀 | 第14-20页 |
| 1.3.1 不锈钢的腐蚀形态 | 第14页 |
| 1.3.2 点腐蚀 | 第14-16页 |
| 1.3.3 临界点蚀温度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1.4 深海环境因素特征 | 第20-23页 |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25-31页 |
| 2.1 实验试样及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2.1.2 实验试样制备 | 第25-26页 |
| 2.1.3 实验试剂和用品 | 第26页 |
| 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26-27页 |
| 2.2.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2.2.2 深海腐蚀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 2.3 不锈钢的电化学测试 | 第27-28页 |
| 2.3.1 开路电位测试 | 第27-28页 |
|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第28页 |
| 2.4 微观形貌观察 | 第28-29页 |
| 2.4.1 微观组织观察 | 第28页 |
| 2.4.2 腐蚀形貌观察 | 第28-29页 |
| 2.5 物相分析 | 第29-31页 |
| 第3章 深海环境对316L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的影响 | 第31-55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深海环境下316L不锈钢耐蚀性评价 | 第31-35页 |
| 3.2.1 微观形貌 | 第31-32页 |
| 3.2.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3.2.3 腐蚀形貌观察 | 第34-35页 |
| 3.3 316L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的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 3.3.1 响应曲面法概述 | 第35-36页 |
| 3.3.2 试验条件 | 第36-37页 |
| 3.4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37-47页 |
| 3.5 316L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的响应曲面法分析 | 第47-51页 |
| 3.5.1 建立模型 | 第47-49页 |
| 3.5.2 回归方程式与因子效应分析 | 第49-50页 |
| 3.5.3 回归诊断 | 第50-51页 |
| 3.6 深海环境下316L不锈钢腐蚀类型的预估 | 第51-52页 |
| 3.7 讨论 | 第52-53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深海环境对316L不锈钢焊接接头临界点蚀温度的影响 | 第55-81页 |
| 4.1 引言 | 第55页 |
| 4.2 氩弧焊焊接工艺及焊接接头的微观形貌 | 第55-60页 |
| 4.2.1 氩弧焊焊接工艺 | 第55页 |
| 4.2.2 焊接接头形貌观察 | 第55-57页 |
| 4.2.3 焊接接头的成分、物相组成和显微组织 | 第57-60页 |
| 4.3 静水压力和含氧量对焊缝金属临界点蚀温度的影响 | 第60-67页 |
|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60-63页 |
| 4.3.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焊缝金属临界点蚀温度的分析 | 第63-66页 |
| 4.3.3 深海环境下316L不锈钢焊缝金属腐蚀类型的预估 | 第66-67页 |
| 4.4 静水压力和含氧量对焊接接头临界点蚀温度的影响 | 第67-78页 |
| 4.4.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67-70页 |
| 4.4.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焊接接头临界点蚀温度的分析 | 第70-73页 |
| 4.4.3 深海环境下316L不锈钢焊接接头腐蚀类型的预估 | 第73-74页 |
| 4.4.4 极化后焊接接头的点蚀分布及几何形态 | 第74-78页 |
| 4.5 讨论 | 第78-7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