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科2井抗高温随钻堵漏材料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防漏堵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高温随钻堵漏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钻井漏失的形成及松科2井概况 | 第17-28页 |
2.1 漏失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 第17-18页 |
2.1.1 钻井漏失的条件 | 第17页 |
2.1.2 钻井漏失的原因 | 第17-18页 |
2.2 漏失通道的分类 | 第18-21页 |
2.2.1 按形成原因分类 | 第18-20页 |
2.2.2 按漏失程度分类 | 第20-21页 |
2.3 漏失通道的基本形态 | 第21-22页 |
2.3.1 孔隙型 | 第21页 |
2.3.2 裂隙型 | 第21-22页 |
2.3.3 洞穴型 | 第22页 |
2.4 松科2井概况 | 第22-28页 |
2.4.1 地层特征 | 第23-24页 |
2.4.2 地层漏失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第3章 堵漏材料选取及抗温性能评价 | 第28-38页 |
3.1 堵漏材料的选取 | 第28-29页 |
3.2 堵漏材料抗温性能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 堵漏材料抗温性能评价 | 第31-37页 |
3.3.1 植物类材料抗温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3.3.2 矿物类材料抗温性能评价 | 第32-35页 |
3.3.3 其他材料抗温性能评价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随钻堵漏材料优选 | 第38-51页 |
4.1 随钻堵漏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4.2 技术要求与材料初选 | 第39-40页 |
4.2.1 技术要求 | 第39-40页 |
4.2.2 随钻堵漏剂初选 | 第40页 |
4.3 堵漏材料与钻井液体系配伍性评价 | 第40-50页 |
4.3.1 配伍性实验方案 | 第40-42页 |
4.3.2 颗粒性材料配伍性评价 | 第42-45页 |
4.3.3 片状材料配伍性评价 | 第45-47页 |
4.3.4 纤维状材料配伍性评价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堵漏材料封堵效果评价 | 第51-64页 |
5.1 堵漏理论问题 | 第51-52页 |
5.2 堵漏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5.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53-54页 |
5.3 单一材料堵漏效果评价 | 第54-58页 |
5.3.1 颗粒性材料封堵效果评价 | 第54-57页 |
5.3.2 纤维状材料封堵效果评价 | 第57页 |
5.3.3 片状材料封堵效果评价 | 第57-58页 |
5.4 复配材料堵漏效果评价 | 第58-63页 |
5.4.1 两类材料复配 | 第59-61页 |
5.4.2 三类材料复配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建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