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基本建设、农垦论文--沙地、沙漠地论文

沙蒿生物炭特性及沙地封存效应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生物炭研究概述第15-28页
    1.1 生物炭的概念第15页
    1.2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第15-18页
        1.2.1 生物炭的元素组成第15-16页
        1.2.2 生物炭的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第16页
        1.2.3 生物炭的稳定性第16-17页
        1.2.4 生物炭的微孔结构与持水性第17-18页
    1.3 炭化条件对生物炭基本性质的影响第18-19页
    1.4 生物炭对土壤生境效应的影响第19-25页
        1.4.1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19-21页
        1.4.2 生物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21-24页
        1.4.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4-25页
    1.5 生物炭的其它应用第25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7 技术路线第26-27页
    1.8 创新点第27-28页
2 制备条件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8-5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页
        2.1.2 试验设计第28页
        2.1.3 生物炭的制备第28-29页
        2.1.4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56页
        2.2.1 炭化温度对沙蒿生物炭特性的影响第30-39页
        2.2.2 炭化时间对沙蒿生物炭特性的影响第39-49页
        2.2.3 升温速率对沙蒿生物炭特性的影响第49-56页
    2.3 小结第56-59页
        2.3.1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养分的影响第56页
        2.3.2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产率的影响第56页
        2.3.3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有机组分的影响第56-57页
        2.3.4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粗灰分含量的影响第57页
        2.3.5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第57页
        2.3.6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pH值的影响第57页
        2.3.7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形貌特征的影响第57-58页
        2.3.8 炭化条件对沙蒿生物炭孔容、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第58-59页
3 不同沙蒿生物炭的保水性能第59-6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59页
        3.1.2 生物炭的吸水率性能测试第59页
        3.1.3 生物炭的保水性能测试第59-60页
        3.1.4 生物炭施入沙土后的保水性能测试第6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3.2.1 生物炭的吸水性能第60-61页
        3.2.2 生物炭吸水后的保水性能第61-62页
        3.2.3 生物炭施入沙土后的保水性能第62-63页
    3.3 小结第63-64页
4 沙蒿生物炭沙地封存效应第64-8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4-66页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64-65页
        4.1.2 取样设计第65页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65-6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6-86页
        4.2.1 沙土的机械组成第66页
        4.2.2 不同生物炭和培养时间改沙效果研究第66-78页
        4.2.3 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和培养时间沙地封存效应第78-86页
    4.3 小结第86-88页
5 有机物料在生物炭改沙中的增效作用第88-9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5.2 取样设计第89页
    5.3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89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89-94页
        5.4.0 有机物料对沙土机械组成的影响第89页
        5.4.1 有机物料对沙土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第89-90页
        5.4.2 有机物料对沙土有机C含量的影响第90-91页
        5.4.3 有机物料对沙土微生物量C、N的影响第91-92页
        5.4.4 有机物料对沙土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92-93页
        5.4.5 有机物料对沙土酶活性的影响第93页
        5.4.6 沙土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93-94页
    5.5 小结第94-95页
6 生物炭在沙土中的降解特征第95-10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5页
        6.1.1 试验材料第95页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9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5-100页
        6.2.1 不同生物炭和培养时间对沙土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95-97页
        6.2.2 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和培养时间对沙土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97-98页
        6.2.3 不同有机物料和培养时间对沙土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98-99页
        6.2.4 不同有机物料和培养时间对有机碳降解半衰期的影响第99-100页
    6.3 小结第100-102页
7 沙蒿生物炭对沙土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宏基因测序)第102-114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5页
        7.1.1 试验材料第102-103页
        7.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第103页
        7.1.3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103-104页
        7.1.4 多样性指数度量方法第104-105页
    7.2 数据分析第105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05-113页
        7.3.1 沙蒿生物炭对沙土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第105-106页
        7.3.2 沙蒿生物炭对沙土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丰度的影响第106-109页
        7.3.3 沙蒿生物炭对沙土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109-113页
    7.4 小结第113-114页
8 讨论与结论第114-124页
    8.1 讨论第114-122页
        8.1.1 沙蒿生物炭产率特征第114页
        8.1.2 沙蒿生物炭的养分特征第114-115页
        8.1.3 沙蒿生物炭的pH值特征第115页
        8.1.4 沙蒿生物炭的形貌特征第115页
        8.1.5 沙蒿生物炭的有机组分特征第115-116页
        8.1.6 沙蒿生物炭保水性能研究第116页
        8.1.7 沙蒿生物炭改沙效果研究第116-119页
        8.1.8 有机物料在生物炭改沙中的增效效果研究第119页
        8.1.9 生物炭在沙土中的降解特征第119-120页
        8.1.10 沙蒿生物炭对沙土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宏基因测序)第120-122页
    8.2 结论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牛津文学英译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