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 传统村落概述 | 第14-18页 |
2.1 传统村落概念诠释 | 第14-16页 |
2.1.1 传统村落认定标准 | 第14页 |
2.1.2 传统村落主要特点 | 第14-16页 |
2.2 传统村落保护概况 | 第16-17页 |
2.2.1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 第16页 |
2.2.2 国家层面的保护措施 | 第16-17页 |
2.3 小结 | 第17-18页 |
3 保护与更新理论的概况及演变 | 第18-26页 |
3.1 传统的静态保护与“大拆大建”的更新 | 第18-20页 |
3.1.1 静态保护 | 第18-19页 |
3.1.2 “大拆大建”的更新 | 第19-20页 |
3.2 动态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演变 | 第20-24页 |
3.2.1 保护理论的发展:从“静态”到“动态” | 第20-23页 |
3.2.2 更新理论的发展:从“大规模”到“动态” | 第23-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4 传统村落动态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法探析 | 第26-40页 |
4.1 动态保护与更新的必然性 | 第26-27页 |
4.1.1 传统村落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6页 |
4.1.2 “动态”才符合发展规律 | 第26页 |
4.1.3 历史延续性的要求 | 第26-27页 |
4.2 动态保护与更新当前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4.2.1 “建设性”破坏 | 第27页 |
4.2.2 自身文化滞后和不恰当文化的冲击 | 第27-28页 |
4.2.3 民众参与的缺失 | 第28页 |
4.3 动态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28-29页 |
4.3.1 整体协调性原则 | 第28页 |
4.3.2 保护与更新并重的有机发展原则 | 第28-29页 |
4.3.3 持续性的动态发展原则 | 第29页 |
4.3.4 多样性发展原则 | 第29页 |
4.3.5 尊重居民生活意愿的原则 | 第29页 |
4.4 动态保护与更新的方式 | 第29-39页 |
4.4.1 历史建筑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30-35页 |
4.4.2 空间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35-37页 |
4.4.3 历史文化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青城镇现状分析 | 第40-57页 |
5.1 村落整体概况 | 第40-42页 |
5.1.1 村落概况 | 第40-41页 |
5.1.2 村落历史沿革 | 第41页 |
5.1.3 村落建筑特色 | 第41-42页 |
5.2 历史建筑现状 | 第42-48页 |
5.2.1 文物性历史建筑构成状况 | 第43-45页 |
5.2.2 非民居历史建筑构成状况 | 第45-48页 |
5.2.3 一般历史性建筑构成状况 | 第48页 |
5.3 空间环境现状 | 第48-53页 |
5.3.1 村落选址和结构布局 | 第48-49页 |
5.3.2 街巷现状 | 第49-53页 |
5.4 村落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53-56页 |
5.4.1 村落内涵 | 第53页 |
5.4.2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3-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青城镇动态保护与更新设计 | 第57-79页 |
6.1 历史建筑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57-62页 |
6.1.1 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 | 第57页 |
6.1.2 文物性历史建筑的保护 | 第57-61页 |
6.1.3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 | 第61-62页 |
6.2 空间环境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62-69页 |
6.2.1 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 | 第62-63页 |
6.2.2 保护和更新区域的划分 | 第63-64页 |
6.2.3 街巷的保护与更新 | 第64-69页 |
6.3 历史文化的动态保护与更新 | 第69-77页 |
6.3.1 历史文化动态保护和更新原则 | 第70-71页 |
6.3.2 历史文化动态保护和更新目标 | 第71-72页 |
6.3.3 文物展示利用设计方法研究 | 第72-75页 |
6.3.4 展示利用设计分项说明 | 第75-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