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国家法律政策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第12页 |
1.1.3 农村发展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7-39页 |
2.1 国外村庄规划研究 | 第17-23页 |
2.1.1 欧美典型国家农村发展与规划研究 | 第17-19页 |
2.1.2 亚洲典型国家农村发展与规划研究 | 第19-21页 |
2.1.3 四国村庄规划特征比较与总结 | 第21-23页 |
2.2 国内村庄规划研究 | 第23-30页 |
2.2.1 农村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研究 | 第23-25页 |
2.2.2 村庄规划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问题 | 第25-27页 |
2.2.3 村庄规划典型模式研究 | 第27-30页 |
2.3 农村社会管治与乡村精英研究 | 第30-33页 |
2.3.1 封建统治时期的农村社会管治 | 第30-31页 |
2.3.2 民国执政时期的农村社会管治 | 第31页 |
2.3.3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管治 | 第31-32页 |
2.3.4 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社会管治 | 第32-33页 |
2.3.5 新时期下的乡村精英及其意义 | 第33页 |
2.4 村庄规划中的村民意愿研究 | 第33-36页 |
2.4.1 村庄规划与村民意愿的关系 | 第33-34页 |
2.4.2 村民意愿的结构组成 | 第34页 |
2.4.3 村民意愿的具体体现 | 第34-35页 |
2.4.4 村民意愿的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2.4.5 村民意愿的现实困境 | 第36页 |
2.5 负面清单管治模式研究 | 第36-39页 |
2.5.1 负面清单的概念和背景 | 第36-37页 |
2.5.2 负面清单的法治精神 | 第37-38页 |
2.5.3 村庄规划引入负面清单 | 第38-39页 |
3 理论基础 | 第39-43页 |
3.1 法治政府理论 | 第39页 |
3.2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第39-41页 |
3.3 差序格局理论 | 第41页 |
3.4 绿色发展理论 | 第41-43页 |
4 基于村民意愿的村庄规划策略构建 | 第43-64页 |
4.1 法治政府的新角色定位 | 第43-47页 |
4.1.1 法治政府建设的上承与下接 | 第43-44页 |
4.1.2 法治政府建设的实现途径 | 第44-45页 |
4.1.3 法治政府建设的村庄规划作为 | 第45-47页 |
4.2 负面清单的新管治模式 | 第47-51页 |
4.2.1 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的拟定原则 | 第47-48页 |
4.2.2 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的具体内容 | 第48-50页 |
4.2.3 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的实施方式 | 第50-51页 |
4.3 村庄自组织性的新时期重塑 | 第51-54页 |
4.3.1 保证村民委员会职能的正轨化运行 | 第51-52页 |
4.3.2 构建村庄人际交往的新差序格局 | 第52页 |
4.3.3 延续村规民约与打谷场议事的自治制度 | 第52-53页 |
4.3.4 发挥乡村精英在村庄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 第53-54页 |
4.4 村民主体的新参与深度 | 第54-57页 |
4.4.1 村民主体深度参与的基础保证 | 第54-55页 |
4.4.2 村民主体深度参与的关注重点 | 第55-56页 |
4.4.3 村民主体深度参与的阶段划分 | 第56-57页 |
4.5 四新合一的村庄规划新策略 | 第57-64页 |
4.5.1 村庄规划的编制策略 | 第58-61页 |
4.5.2 村庄规划的实施策略 | 第61-63页 |
4.5.3 村庄规划的管治策略 | 第63-64页 |
5 基于村民意愿的村庄规划策略实践 | 第64-86页 |
5.1 红堡子社的现实情况分析 | 第64-68页 |
5.1.1 红堡子社基本情况分析 | 第64-65页 |
5.1.2 红堡子社调研情况介绍 | 第65-68页 |
5.2 红堡子社的政府工作着力点 | 第68-72页 |
5.2.1 落实农村工作主体责任 | 第68-70页 |
5.2.2 编制出台红堡子社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 | 第70-72页 |
5.3 红堡子社的自组织性补全 | 第72-74页 |
5.3.1 村委会自治职能实效化 | 第72-73页 |
5.3.2 补全村庄层面的差序格局 | 第73-74页 |
5.3.3 建立常态化的打谷场议事制度 | 第74页 |
5.4 红堡子社的村民规划参与 | 第74-76页 |
5.4.1 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 | 第74-75页 |
5.4.2 规划实施与管治过程中的参与 | 第75-76页 |
5.5 红堡子社的村庄规划策略 | 第76-86页 |
5.5.1 村庄土地利用与核心资源保护 | 第76-78页 |
5.5.2 空间功能布局与整体风貌打造 | 第78-79页 |
5.5.3 村庄产业发展与村民技能培训 | 第79-81页 |
5.5.4 农宅建筑评估与农宅户型设计 | 第81-84页 |
5.5.5 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 第84-85页 |
5.5.6 红堡子社村庄规划策略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A 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 | 第93-98页 |
附录B 红堡子社村民现状与村民意愿调研表 | 第98-99页 |
附录C 红堡子社村庄规划管治负面清单 | 第99-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