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精氨酸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L-鸟氨酸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L-鸟氨酸的性质及功能应用第10-12页
        1.2.1 L-鸟氨酸的结构及其性质第10页
        1.2.2 L-鸟氨酸在生物体中的代谢第10-11页
        1.2.3 L-鸟氨酸功能及应用第11-12页
    1.3 精氨酸酶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1.3.1 精氨酸酶的功能第12-13页
        1.3.2 精氨酸酶的性质研究及利用第13页
    1.4 L-鸟氨酸的制备第13-14页
        1.4.1 化学合成法第13页
        1.4.2 微生物发酵法第13-14页
        1.4.3 酶催化法第14页
    1.5 L-鸟氨酸生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1.5.1 L-鸟氨酸生产的国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5.2 L-鸟氨酸生产的国内研究进展第15-16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第16-18页
        1.6.1 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6页
        1.6.2 论文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6页
    2.1 实验材料第18-21页
        2.1.1 菌种和质粒第18页
        2.1.2 引物第18页
        2.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18-19页
        2.1.4 主要实验试剂第19页
        2.1.5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19-20页
        2.1.6 主要实验仪器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6页
        2.2.1 基因组的提取第21页
        2.2.2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1页
        2.2.3 E. 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方法第21页
        2.2.4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1-22页
        2.2.5 重组菌的构建第22页
        2.2.6 重组菌的表达及酶活分析第22页
        2.2.7 精氨酸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第22-23页
        2.2.8 两株重组菌转化L-精氨酸的验证第23页
        2.2.9 全细胞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的条件优化第23-24页
        2.2.10 全细胞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第24页
        2.2.1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第24-25页
        2.2.12 氨基酸分析方法第25-26页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第26-47页
    3.1 重组菌B. subtilis 168/ p MA5-arg I和C. crenatum SYPA5-5/p XMJ19-arg I的构建及其功能验证第26-31页
        3.1.1 精氨酸酶基因arg I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26页
        3.1.2 重组质粒p MA5-arg I、p XMJ19-arg I的构建第26-28页
        3.1.3 arg I在B. subtilis 168 中的表达及酶活分析第28页
        3.1.4 arg I在C. crenatum SYPA5-5 中的表达及酶活分析第28-29页
        3.1.5 重组菌B. subtilis 168/p MA5-arg I转化L-精氨酸的初步验证第29-30页
        3.1.6 重组菌C. crenatum SYPA5-5/p XMJ19-arg I转化L-精氨酸的初步验证第30-31页
    3.2 精氨酸酶的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第31-33页
        3.2.1 精氨酸酶的纯化第31页
        3.2.2 精氨酸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 H第31页
        3.2.3 精氨酸酶的温度稳定性和p H稳定性第31-32页
        3.2.4 金属离子对精氨酸酶酶活的影响第32页
        3.2.5 精氨酸酶的反应动力学常数测定第32-33页
    3.3 B. subtilis 168/p MA5-arg I全细胞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第33-38页
        3.3.1 转化温度的优化第33页
        3.3.2 转化p H的优化第33-34页
        3.3.3 底物L-精氨酸添加浓度的优化第34页
        3.3.4 Mn~(2+) 添加量的优化第34-35页
        3.3.5 转化缓冲液的优化第35-36页
        3.3.6 分批次补加底物L-精氨酸全细胞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第36-37页
        3.3.7 固定化细胞批次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第37-38页
    3.4 C. crenatum SYPA5-5/p XMJ19-arg I一步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第38-41页
        3.4.1 C. crenatum SYPA5-5/p XMJ19-arg I摇瓶发酵生产L-鸟氨酸第38页
        3.4.2 IPTG添加时间对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的影响第38-39页
        3.4.3 双阶段p H调控策略发酵生产L-鸟氨酸第39-41页
    3.5 C. crenatum SYPA 5-5 与B. subtilis 168/p MA5-arg I混菌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第41-47页
        3.5.1 混菌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初步研究第41-42页
        3.5.2 B. subtilis 168/p MA5-arg I添加时间对L-鸟氨酸生产的影响第42-44页
        3.5.3 菌株添加比例对L-鸟氨酸生产的影响第44-45页
        3.5.4 5-L发酵罐中混菌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第45-47页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47-49页
    主要结论第47-48页
    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组成及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