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3-31页 |
1.1 自我同一性概述 | 第13-19页 |
1.1.1 自我同一性概念 | 第13页 |
1.1.2 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 第13-17页 |
1.1.3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 第17-18页 |
1.1.4 国内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 亲子依恋概述 | 第19-21页 |
1.2.1 依恋的概念 | 第19-20页 |
1.2.2 依恋的测量与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1.3 情绪调节概述 | 第21-22页 |
1.3.1 情绪调节的概念 | 第21页 |
1.3.2 情绪调节的测量与实证研究 | 第21-22页 |
1.4 自我同一性、依恋与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4.1 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2 自我同一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 第23页 |
1.4.3 情绪调节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 第23-24页 |
1.5 元分析概述 | 第24-29页 |
1.5.1 元分析的概念 | 第24-25页 |
1.5.2 元分析的流程 | 第25页 |
1.5.3 文献收集与排除 | 第25-26页 |
1.5.4 数据编码 | 第26页 |
1.5.5 元分析的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1.5.6 异质性检验 | 第27-28页 |
1.5.7 出版偏差检验 | 第28页 |
1.5.8 元分析的优势与局限 | 第28-29页 |
1.6 问题提出 | 第29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元分析 | 第31-4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2.3 元分析的研究假设 | 第31页 |
2.4 研究过程 | 第31-33页 |
2.4.1 文献的删选与收集 | 第31-32页 |
2.4.2 文献纳入标准 | 第32页 |
2.4.3 文献排除标准 | 第32页 |
2.4.4 文献编码 | 第32-33页 |
2.4.5 效应量的计算 | 第33页 |
2.4.6 采用的软件 | 第33页 |
2.5 元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 第33-45页 |
2.5.1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意识扩散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33-35页 |
2.5.2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意识早闭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35-36页 |
2.5.3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意识延缓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36-38页 |
2.5.4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意识获得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38-39页 |
2.5.5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人际扩散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39-41页 |
2.5.6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人际早闭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41-42页 |
2.5.7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人际延缓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42-44页 |
2.5.8 中学生同一性状态的人际获得性别差异元分析 | 第44-45页 |
2.6 讨论与分析 | 第45-47页 |
第3章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的关系 | 第47-6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4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47-48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48页 |
3.3.3 研究程序 | 第48-49页 |
3.3.4 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49-62页 |
3.4.1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基本特点 | 第49页 |
3.4.2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特点 | 第49-50页 |
3.4.3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年级特点 | 第50-51页 |
3.4.4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的特点 | 第51-57页 |
3.4.5 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3.4.6 自我同一性、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的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3.4.7 情绪调节在亲子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60-62页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62-69页 |
3.5.1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 第62-64页 |
3.5.2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情绪调节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64-69页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69-75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4.2 教育建议 | 第70-75页 |
4.2.1 家庭环境 | 第70-71页 |
4.2.2 学校环境 | 第71-73页 |
4.2.3 社会环境 | 第73-75页 |
第5章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创新点 | 第75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附录 1 | 第81-83页 |
附录 2 | 第83-85页 |
附录 3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