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2-13页 |
1.3 理论综述 | 第13-14页 |
1.3.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第13-14页 |
1.3.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4页 |
1.3.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第14页 |
1.4 研究问题及框架 | 第14-16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2.1 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 | 第18-19页 |
2.1.1 制造业研发强度加大 | 第18页 |
2.1.2 制造业技术差距大 | 第18-19页 |
2.2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现状 | 第19-22页 |
2.2.1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 第19-20页 |
2.2.2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上升 | 第20-21页 |
2.2.3 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 | 第21-22页 |
2.3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第22-23页 |
2.3.1 先进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重点 | 第22页 |
2.3.2 制造业OFDI向发达国家寻求技术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中国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理分析 | 第25-29页 |
3.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 第25页 |
3.2 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相关因素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3.2.1 东道国因素 | 第26-27页 |
3.2.2 技术传递渠道因素 | 第27-28页 |
3.2.3 母国吸收能力因素 | 第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中国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29-45页 |
4.1 制造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第29-35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1-34页 |
4.1.3 检验结果 | 第34-35页 |
4.2 制造业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4.2.1 东道国研发资本存量 | 第35-36页 |
4.2.2 中国对外投资比率 | 第36页 |
4.2.3 母国人力资本 | 第36-37页 |
4.2.4 母国研发投入水平 | 第37页 |
4.2.5 母国制造业发展水平 | 第37-38页 |
4.3 制造业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4.3.1 模型构建 | 第38页 |
4.3.2 实证检验 | 第38-41页 |
4.3.3 回归模型 | 第41-42页 |
4.3.4 结果说明 | 第42页 |
4.4 研究结论 | 第42-44页 |
4.4.1 实证结果及原因 | 第42-43页 |
4.4.2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5.1 东道国选择层面 | 第45页 |
5.1.1 企业应当对东道国进行调研 | 第45页 |
5.1.2 企业在东道国用多种方式获取技术 | 第45页 |
5.2 技术传递渠道层面 | 第45-46页 |
5.2.1 国家为走出去企业建立服务平台 | 第45-46页 |
5.2.2 国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 | 第46页 |
5.2.3 加大产业集群效应 | 第46页 |
5.3 母国吸收能力层面 | 第46-48页 |
5.3.1 提升技术获取的吸收能力 | 第46-47页 |
5.3.2 提高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 | 第47页 |
5.3.3 完善中介等相关服务产业 | 第47页 |
5.3.4 加强国内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