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任务与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6-26页 |
2.1 本课题采用的工具 | 第16-18页 |
2.1.1 TBB线程构造块 | 第16页 |
2.1.2 工具集INTEL PARALLEL STUDIO XE | 第16-17页 |
2.1.3 DIRECT2D接口 | 第17-18页 |
2.2 开发平台 | 第18-19页 |
2.2.1 硬件开发平台 | 第18-19页 |
2.2.2 软件开发平台 | 第19页 |
2.3 总体设计 | 第19-25页 |
2.3.1 绘图优化方案设计 | 第20页 |
2.3.2 并行化优化方案设计 | 第20-25页 |
2.3.2.1 并行库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2.2 并行优化步骤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绘图优化设计 | 第26-37页 |
3.1 绘图操作流程 | 第26-27页 |
3.2 DIRECT2D技术 | 第27-34页 |
3.2.1 DIRECT2D可交互性 | 第27-28页 |
3.2.2 DIRECT2D与MFC的结合 | 第28-29页 |
3.2.3 绘图函数的应用 | 第29-34页 |
3.2.3.1 创建DIRECT2D资源 | 第29-30页 |
3.2.3.2 创建笔刷 | 第30页 |
3.2.3.3 绘制图形 | 第30-33页 |
3.2.3.4 位图渲染 | 第33-34页 |
3.3 高捕获率波形绘制与波形定位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并行化优化设计 | 第37-67页 |
4.1 可并行化分析 | 第37-46页 |
4.1.1 串行程序架构 | 第37-40页 |
4.1.2 程序并行化条件 | 第40-41页 |
4.1.3 串行程序并行化分析 | 第41-46页 |
4.1.3.1 AMPLIFIER XE热点分析 | 第41-43页 |
4.1.3.2 并行化分解模式 | 第43-46页 |
4.1.3.3 并行化分析总体解决方案 | 第46页 |
4.2 并行化改造的设计及实现 | 第46-55页 |
4.2.1 并行设计模型整体架构 | 第46-47页 |
4.2.2 任务调度设计 | 第47-49页 |
4.2.3 流水模式并行化实现 | 第49-52页 |
4.2.4 循环并行化的实现 | 第52-55页 |
4.2.4.1 LAMBDA函数 | 第52页 |
4.2.4.2 FOR循环并行化 | 第52-55页 |
4.2.5 代码段和函数并行化 | 第55页 |
4.3 并行程序的调试及优化 | 第55-66页 |
4.3.2 并行程序调优 | 第55-61页 |
4.3.2.1 定义基准 | 第56-57页 |
4.3.2.2 识别并发热点 | 第57-58页 |
4.3.2.3 分析时间轴 | 第58-59页 |
4.3.2.4 分析算法 | 第59-60页 |
4.3.2.5 进一步分析和调优 | 第60-61页 |
4.3.3 并行程序调试 | 第61-66页 |
4.3.3.1 工具分析的类型 | 第61-62页 |
4.3.3.2 检测线程错误 | 第62-64页 |
4.3.3.3 内存错误检查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程序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67-74页 |
5.1 程序测评 | 第67-71页 |
5.1.1 DIRECT2D绘图性能测试 | 第67-69页 |
5.1.2 CPU使用率测试 | 第69-70页 |
5.1.3 波形捕获能力测试 | 第70-71页 |
5.2 性能分析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