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墩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适宜控制规模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2-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1.3 土壤质地 | 第23页 |
2.1.4 水文气象 | 第23-24页 |
2.1.5 河流水系 | 第24页 |
2.1.6 旱涝灾害 | 第24-25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页 |
2.3 水利工程现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韩墩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体系 | 第27-36页 |
3.1 取水工程 | 第27-28页 |
3.1.1 水源 | 第27-28页 |
3.1.2 首部枢纽 | 第28页 |
3.2 输配水管网 | 第28-33页 |
3.2.1 管道灌溉系统的分类 | 第28-29页 |
3.2.2 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 | 第29-30页 |
3.2.3 管径计算 | 第30-31页 |
3.2.4 管网水力计算 | 第31-32页 |
3.2.5 管材选择 | 第32-33页 |
3.3 附属控制设施 | 第33-34页 |
3.3.1 给水装置 | 第33页 |
3.3.2 安全保护装置 | 第33-34页 |
3.3.3 量水装置 | 第34页 |
3.3.4 分水装置 | 第34页 |
3.4 田间工程 | 第34-36页 |
3.4.1 田间灌溉技术 | 第34页 |
3.4.2 田间配套技术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韩墩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防淤堵措施 | 第36-43页 |
4.1 淤堵成因 | 第36-38页 |
4.1.1 管道口未设置沉沙措施 | 第36-37页 |
4.1.2 管径设计不合适 | 第37页 |
4.1.3 管网未设置排沙口 | 第37页 |
4.1.4 管网规划设计不合理 | 第37-38页 |
4.2 管道临界不淤流速 | 第38-40页 |
4.3 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的防淤堵措施 | 第40-43页 |
4.3.1 沉沙控引 | 第41页 |
4.3.2 合理设计管径 | 第41页 |
4.3.3 灌溉后排空管道水沙 | 第41-42页 |
4.3.4 因地制宜布置管网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韩墩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适宜控制规模 | 第43-66页 |
5.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5.1.1 灌溉水源 | 第43-44页 |
5.1.2 灌溉面积 | 第44页 |
5.1.3 管网铺设形式 | 第44-45页 |
5.1.4 适宜流速 | 第45页 |
5.1.5 输配水管道 | 第45-46页 |
5.2 管道灌溉工程适宜规模优化模型 | 第46-54页 |
5.2.1 管道灌溉工程费用函数 | 第46-49页 |
5.2.2 灌溉工程效益函数 | 第49-50页 |
5.2.3 模型的构建 | 第50-52页 |
5.2.4 模型求解方法 | 第52-54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54-66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5.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6-63页 |
5.3.3 模型计算结果 | 第63-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