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蕉岭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第一节 蕉岭县的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 一、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 二、建制沿革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蕉城话语音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2-15页 |
| 一、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蕉岭方言语音系统 | 第15-35页 |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及其说明 | 第15-18页 |
| 一、声母表 | 第15页 |
| 二、韵母表 | 第15-17页 |
| 三、声调表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声韵配合表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声韵配合详表 | 第19-22页 |
| 一、开口呼声韵配合表 | 第19-20页 |
| 二、齐齿呼声韵配合表 | 第20-22页 |
| 三、合口呼声韵配合表 | 第22页 |
| 第四节 音节全表 | 第22-35页 |
| 第二章 蕉岭话与中古语音的对比比较 | 第35-75页 |
|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 第35-45页 |
| 一、中古声母与蕉岭话声母对应关系表 | 第35-39页 |
| 二、蕉岭话声母与中古声母对应关系 | 第39-41页 |
| 三、蕉岭话声母的音韵特点 | 第41-45页 |
|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 第45-72页 |
| 一、中古韵母与蕉岭话韵母对应关系表 | 第45-58页 |
| 二、蕉岭话韵母与中古韵母对应关系 | 第58-69页 |
| 三、蕉岭话韵母的音韵特点 | 第69-72页 |
|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 第72-75页 |
| 一、中古声调与蕉岭声调的对应关系表 | 第72-73页 |
| 二、蕉岭话声调与中古声调对应关系 | 第73-74页 |
| 三、蕉岭话声调的音韵特点 | 第74-75页 |
| 第三章 蕉城话同音汇 | 第75-101页 |
| 说明 | 第75-101页 |
| 第四章 蕉城方言的连读变调 | 第101-113页 |
| 第一节 蕉城话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01-108页 |
| 一、蕉城话连读变调概况 | 第101-102页 |
| 二、蕉城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类型 | 第102-107页 |
| 三、蕉城话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 第107-108页 |
| 第二节 蕉城话三字组连读变调 | 第108-113页 |
| 一、三字组连读变调类型 | 第108-112页 |
| 二、三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 第112-113页 |
| 第五章 蕉城方言文白异读研究 | 第113-123页 |
| 第一节 概述 | 第113页 |
| 第二节 蕉岭话文白异读的类型 | 第113-117页 |
| 第三节 蕉岭话文白异读规律 | 第117-123页 |
| 第六章 蕉岭蕉城话与武平平川话的语音比较 | 第123-155页 |
| 第一节 声母比较 | 第124-134页 |
| 一、帮系 | 第124-125页 |
| 二、端系 | 第125-127页 |
| 三、知系 | 第127-130页 |
| 四、见系 | 第130-133页 |
| 五、小结 | 第133-134页 |
|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 第134-152页 |
| 一、果摄 | 第134页 |
| 二、假摄 | 第134-135页 |
| 三、遇摄 | 第135-136页 |
| 四、蟹摄 | 第136-137页 |
| 五、止摄 | 第137-138页 |
| 六、效摄 | 第138-139页 |
| 七、流摄 | 第139页 |
| 八、威摄 | 第139-140页 |
| 九、深摄 | 第140-141页 |
| 十、山摄 | 第141-144页 |
| 十一、臻摄 | 第144-146页 |
| 十二、宕摄 | 第146-147页 |
| 十三、江摄 | 第147页 |
| 十四、曾摄 | 第147-148页 |
| 十五、梗摄 | 第148-151页 |
| 十六、通摄 | 第151-152页 |
|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 第152-155页 |
| 一、蕉城话声调与中古声调对比表 | 第152-153页 |
| 二、平川话声调与中古声调对比表 | 第153-155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15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161-163页 |
| 致谢 | 第163-1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5-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