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室前后承压板式钢混结合段静力行为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钢混结合段的发展概述 | 第14-20页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页 |
1.3 研究现状概述 | 第20-26页 |
1.3.1 剪力连接件研究的现状 | 第20-23页 |
1.3.2 钢混结合段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3 钢混结合段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5 研究的内容 | 第27-30页 |
1.5.1 工程背景 | 第27-29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钢混结合段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 第30-55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2.3 模型设计方案比选 | 第31-32页 |
2.4 钢结构和混凝土相似设计 | 第32-36页 |
2.5 剪力连接件的相似设计 | 第36-42页 |
2.5.1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 第36-39页 |
2.5.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9页 |
2.5.3 剪力连接件的相似方法 | 第39-42页 |
2.6 加载方案设计 | 第42-47页 |
2.6.1 加载工况 | 第42-43页 |
2.6.2 加载方法 | 第43-47页 |
2.7 试验模型材料性能测试及模型制作 | 第47-50页 |
2.7.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第47-48页 |
2.7.2 钢筋拉伸试验 | 第48-49页 |
2.7.3 试验模型制作 | 第49-50页 |
2.8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50-53页 |
2.9 试验模型设计误差分析 | 第53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模型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73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55-59页 |
3.2.1 线性全截面有限元模型 | 第55-56页 |
3.2.2 非线性局部有限元模型 | 第56-59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72页 |
3.3.1 纵向正应力纵桥向分布规律 | 第59-61页 |
3.3.2 剪力滞效应 | 第61-64页 |
3.3.3 剪弯承载能力分析 | 第64-67页 |
3.3.4 压弯承载能力分析 | 第67-69页 |
3.3.5 传力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3.3.6 变形状况分析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钢混结合段轴力传力指标分析 | 第73-91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钢混结合段轴力传力指标 | 第73-76页 |
4.3 钢混结合段轴压作用简化模型 | 第76-78页 |
4.4 简化计算的验证 | 第78-82页 |
4.5 钢混结合段参数分析 | 第82-89页 |
4.5.1 钢混结合段长度影响性分析 | 第82-84页 |
4.5.2 后承压板厚度影响性分析 | 第84-86页 |
4.5.3 钢格室高度影响性分析 | 第86-87页 |
4.5.4 剪力连接件刚度影响性分析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有格室钢混结合段受力对比分析 | 第91-114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剪弯作用对比 | 第92-103页 |
5.2.1 弹性阶段应力分析 | 第92-95页 |
5.2.2 弹性阶段剪力连接件纵桥向剪力分析 | 第95-96页 |
5.2.3 弹性阶段竖向变形分析 | 第96-97页 |
5.2.4 弹性阶段传力机理分析 | 第97-98页 |
5.2.5 塑性阶段应力分析 | 第98-100页 |
5.2.6 塑性阶段剪力连接件纵桥向剪力分析 | 第100-101页 |
5.2.7 塑性阶段竖向变形分析 | 第101页 |
5.2.8 塑性阶段传力机理分析 | 第101-103页 |
5.3 压弯作用对比 | 第103-112页 |
5.3.1 弹性阶段应力分析 | 第103-104页 |
5.3.2 弹性阶段剪力连接件纵桥向剪力分析 | 第104-106页 |
5.3.3 弹性阶段竖向变形分析 | 第106页 |
5.3.4 弹性阶段传力机理分析 | 第106-108页 |
5.3.5 塑性阶段应力分析 | 第108-109页 |
5.3.6 塑性阶段剪力连接件纵桥向剪力分析 | 第109-110页 |
5.3.7 塑性阶段竖向变形分析 | 第110页 |
5.3.8 塑性阶段传力机理分析 | 第110-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收缩徐变对钢混结合段静力行为的影响 | 第114-136页 |
6.1 引言 | 第114页 |
6.2 收缩徐变理论 | 第114-117页 |
6.2.1 收缩及徐变预测模型 | 第114-116页 |
6.2.2 徐变计算分析方法 | 第116-117页 |
6.3 基于弹性徐变理论的徐变计算 | 第117-121页 |
6.3.1 本构关系建立 | 第117-120页 |
6.3.2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 第120-121页 |
6.4 有限元模型 | 第121-122页 |
6.5 收缩作用 | 第122-129页 |
6.5.1 收缩作用结果分析 | 第122-125页 |
6.5.2 收缩作用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6.5.3 收缩作用对钢混结合段传力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6.6 徐变作用结果分析 | 第129-134页 |
6.6.1 徐变作用对钢混结合段形变行为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6.6.2 徐变作用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6.6.3 徐变作用对钢混结合段传力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7章 温度作用对钢混结合段静力行为的影响 | 第136-151页 |
7.1 引言 | 第136页 |
7.2 热分析理论 | 第136-140页 |
7.2.1 温度场理论 | 第136-139页 |
7.2.2 热应力理论 | 第139-140页 |
7.3 热应力有限元模型 | 第140-143页 |
7.3.1 几何模型 | 第140页 |
7.3.2 物理条件 | 第140-141页 |
7.3.3 初始条件 | 第141页 |
7.3.4 边界条件 | 第141-143页 |
7.4 温度场计算 | 第143-145页 |
7.5 热应力计算 | 第145-149页 |
7.5.1 温度作用分析 | 第145-147页 |
7.5.2 温度作用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7.5.3 温度作用对钢混结合段传力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51-152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附录 | 第160-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