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馈能悬架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学分析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馈能减振器第13-15页
    1.3 并联机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1 6 自由度并联机构第15-17页
        1.3.2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第17-18页
        1.3.3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在振动领域的应用第18-2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结构分析第22-47页
    2.1 空间并联机构结构分析第22-26页
        2.1.1 连杆参数的表示方法第23-24页
        2.1.2 空间机构的组成元素第24-25页
        2.1.3 空间机构的自由度第25-26页
    2.2 位姿表示方法第26-29页
        2.2.1 欧拉变换方程第26-27页
        2.2.2 齐次坐标变换第27-28页
        2.2.3 并联机构中点的表示方法第28-29页
    2.3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分析第29-30页
        2.3.1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描述第29页
        2.3.2 自由度分析第29-30页
    2.4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第30-41页
        2.4.1 位置逆解第30-32页
        2.4.2 位置正解第32-36页
        2.4.3 速度分析第36-41页
    2.5 工作空间分析第41-44页
        2.5.1 杆长的限制第41-42页
        2.5.2 运动副关节的转角限制第42页
        2.5.3 运动的干涉第42-44页
    2.6 数值算例第44-45页
        2.6.1 正逆解第44-45页
        2.6.2 速度包络空间第45页
    2.7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并联机构变结构原理分析第47-66页
    3.1 3 单元体系结构原理分析第47-52页
        3.1.1 3 单元体系结构的运动学分析第47-49页
        3.1.2 3 单元体系结构的旋转周期分析第49-50页
        3.1.3 3 单元体系结构的参数分析第50-52页
    3.2 可变机构原理第52-59页
        3.2.1 多单元体系可变结构原理研究第53页
        3.2.2 空间多单元体系模型第53-58页
        3.2.3 变胞结构模型第58-59页
    3.3 仿真分析第59-64页
        3.3.1 参数设置第59页
        3.3.2 正弦输入第59-62页
        3.3.3 阶跃输入第62-63页
        3.3.4 随机输入第63-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受力与刚度分析第66-77页
    4.1 受力分析第66-72页
        4.1.1 受力描述第66-67页
        4.1.2 力和力矩平衡方程的建立第67-70页
        4.1.3 数值算例第70-72页
    4.2 刚度模型的建立第72-74页
        4.2.1 建立雅克比矩阵第72-74页
        4.2.2 刚度矩阵的建立第74页
    4.3 刚度评价指标第74-76页
        4.3.1 数值算例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第77-88页
    5.1 动力学理论基础第77-79页
        5.1.1 达朗伯原理第78页
        5.1.2 虚位移原理第78-79页
    5.2 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第79-83页
        5.2.1 拉格朗日方程第79页
        5.2.2 动力学模型建立第79-83页
    5.3 振动系统模型第83-84页
    5.4 动力学仿真分析第84-87页
        5.4.1 仿真流程第84页
        5.4.2 虚拟模型样机的建立第84-85页
        5.4.3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第85页
        5.4.4 参数设置第85-86页
        5.4.5 仿真结果分析第86-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8-89页
    6.1 全文结论第88页
    6.2 创新点第88页
    6.3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95-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DAMS/Car的皮卡车悬架优化与操稳性仿真研究
下一篇:信号交叉口交通违法监控对驾驶人心理与行为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