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现状 | 第15-21页 |
1.2.1 污泥厌氧消化原理 | 第15-16页 |
1.2.2 污泥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1.2.3 污泥两相厌氧消化 | 第20-21页 |
1.3 太阳池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太阳池原理 | 第21-22页 |
1.3.2 太阳池应用 | 第22-23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1 厌氧消化反应器 | 第24-25页 |
2.2.2 太阳池与厌氧消化耦合装置 | 第25页 |
2.3 分析项目和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4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6-27页 |
2.5 实验装置的运行与维护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太阳池实验 | 第30-48页 |
3.1 太阳池结构及运行条件 | 第30-32页 |
3.1.1 太阳池结构 | 第30-31页 |
3.1.2 太阳池运行初始条件 | 第31-32页 |
3.2 太阳池实验效果 | 第32-37页 |
3.2.1 太阳池盐梯度层扩散 | 第32-34页 |
3.2.2 下对流层温度变化 | 第34-35页 |
3.2.3 太阳池集热储热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3.3 非对流层层数太阳池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45页 |
3.3.1 数值模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3.3.2 模拟太阳池构置情况 | 第38-39页 |
3.3.3 相关物性参数 | 第39-40页 |
3.3.4 非对流层层数对太阳池的影响 | 第40-45页 |
3.3.6 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太阳池与单相厌氧消化耦合工艺处理污泥的研究 | 第48-58页 |
4.1 单相厌氧消化实验 | 第48页 |
4.1.1 污泥的前处理 | 第48页 |
4.1.2 实验启动 | 第48页 |
4.2 单相厌氧消化污泥温度变化 | 第48-49页 |
4.3 单相厌氧消化污泥有机物降解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1 反应器R1和R2内TCOD浓度变化 | 第49-50页 |
4.3.2 R1和R2内沼气累积量 | 第50-51页 |
4.4 单相反应器内污泥溶出物分析 | 第51-56页 |
4.4.1 单相反应器内SCOD浓度变化 | 第51-52页 |
4.4.2 蛋白质和糖类浓度变化 | 第52-53页 |
4.4.3 单相反应器氨氮浓度及pH值变化 | 第53-54页 |
4.4.4 FTIR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4.4.5 三维荧光谱图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太阳池与两相厌氧消化耦合工艺的研究 | 第58-66页 |
5.1 太阳池与两相厌氧消化耦合实验设置 | 第58页 |
5.2 两相内温度变化和单相温度变化情况 | 第58页 |
5.3 两相反应和单相反应污泥有机物降解效果对比 | 第58-61页 |
5.3.1 TCOD降解率对比 | 第58-59页 |
5.3.2 沼气日产量变化 | 第59-61页 |
5.4 两相反应器内污泥溶出物分析 | 第61-64页 |
5.4.1 SCOD浓度的变化 | 第61-62页 |
5.4.2 蛋白质和糖类等有机物浓度变化 | 第62-63页 |
5.4.3 两相和单相反应器内氨氮浓度及pH值变化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