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宗教音乐研究论文

J·S·巴赫魏玛时期(1708-1717)宗教康塔塔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3页
 一、立题的依据与意义第8-10页
  1. 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第8页
  2. 论文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设想第8页
  3. 本论题的意义、应用价值及贡献第8-10页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 研究对象第11-12页
  2. 研究方法第12页
  3. 研究思路第12-13页
第一章 康塔塔概述第13-25页
 第一节 康塔塔的发展历史第13-19页
  一、康塔塔在意大利的发展历史第13-16页
  二、康塔塔在德国的发展历史第16-19页
 第二节 宗教康塔塔在路德新教仪式中的作用第19-25页
  一、路德新教常规礼拜仪式的顺序第20-21页
  二、康塔塔在仪式中出现的位置与作用第21-23页
  三、宗教康塔塔对于路德新教的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J·S·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创作概述第25-36页
 第一节 路德新教与J·S·巴赫第25-27页
 第二节 J·S·巴赫三个时期的宗教康塔塔创作第27-36页
  一、早期宗教康塔塔的创作第27-32页
  二、魏玛的“过渡”第32-33页
  三、莱比锡的“成熟”第33-36页
第三章 J·S·巴赫魏玛时期宗教康塔塔创作第36-77页
 第一节 诗人埃尔德曼·诺依曼斯特的革新第36-39页
 第二节 过渡式风格的康塔塔第39-52页
  一、BWV12《哭泣,哀号,悲伤,痛苦》的音乐及歌词分析第43-52页
 第三节 新形式的康塔塔的“稳定”第52-71页
  一、BWV21《我充满忧愁》的音乐及歌词分析第53-65页
  二、BWV61《来吧,异教徒的救主》的音乐及歌词分析第65-71页
 第四节 新形式康塔塔的“进化”第71-77页
第四章 J·S·巴赫魏玛时期宗教康塔塔的创作特点第77-106页
 第一节 协唱风格的运用第78-84页
  一、合唱乐章中的“协唱风格”第79-83页
  二、咏叹调中的“协唱风格”第83-84页
 第二节 歌剧创作手法的运用第84-95页
  一、宣叙调的创作特点第85-87页
  二、咏叹调的创作特点第87-95页
 第三节 多种体裁特点的运用第95-104页
  一、协奏曲特点的运用第95-98页
  二、三重奏鸣曲特点运用第98-100页
  三、法国序曲的运用第100-101页
  四、舞曲体裁的运用第101-104页
 第四节 “传统”与“革新”的融合第104-106页
第五章 J·S·巴赫魏玛时期宗教康塔塔的作用与意义第106-112页
 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06-109页
 二、J·S·巴赫声乐作品的“实验”第109-112页
结语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附录第116-128页
后记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进小鼓中的四种基本奏法与其构建方式
下一篇: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训练对提高二胡演奏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