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4页 |
1 水稻生殖生长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细胞学原因的关系 | 第11-20页 |
·水稻生殖生长发育 | 第11-15页 |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细胞学原因 | 第15-20页 |
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 | 第20-24页 |
·质核互作引起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 | 第21-22页 |
·染色体结构差异引起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 | 第22页 |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基因模式 | 第22-24页 |
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雌配子体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24-27页 |
·雌配子体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27-28页 |
·雄配子体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28-30页 |
·雄配子体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30-31页 |
4 广亲和基因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31-3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34-46页 |
摘要 | 第3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研究群体的构建 | 第35页 |
·杂种F_1植株的鉴定 | 第35页 |
·实验材料的田间植株及样品采集保存 | 第35-36页 |
·小穗结实率考察 | 第36页 |
·碘-碘化钾溶液染色法测定花粉育性 | 第36页 |
·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萌发及花粉管的伸长情况调查 | 第36-37页 |
·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成熟胚囊发育情况 | 第37页 |
·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水稻胚囊发育情况 | 第3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7-44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情况的调查 | 第37-38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小穗结实率情况的调查 | 第38-39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雄配子体发育情况的细胞学研究 | 第39-40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雌配子体发育情况的细胞学研究 | 第40-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情况的调查 | 第44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雄配子体发育情况的调查 | 第44-45页 |
·亲本材料和杂种F_1植株雌配子体发育情况的调查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S9的精细定位 | 第46-60页 |
摘要 | 第4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植株、群体构建和小穗结实率的调查 | 第48-49页 |
·研究材料叶片DNA的提取和保存 | 第49页 |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 | 第49页 |
·SSR或InDel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9页 |
·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BC_1F_1群体小穗结实率情况的调查 | 第50-51页 |
·BC_1F_1群体中控制杂种不育的QTL检测 | 第51-53页 |
·分子标记在F_2群体中的偏态分离情况 | 第53页 |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S9的精细定位 | 第53-56页 |
3 讨论 | 第56-60页 |
·控制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QTL检测 | 第56-57页 |
·在F_2群体中的偏态分离情况 | 第57页 |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S9的定位及研究意义 | 第57-60页 |
全文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