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写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稻的分类 | 第11-14页 |
·两个栽培稻种的起源与演化 | 第13-14页 |
·利用野生稻资源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 | 第14页 |
2 水稻抽穗期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 第14-15页 |
·水稻的基本营养性 | 第14-15页 |
·水稻的感光性 | 第15页 |
·水稻的感温性 | 第15页 |
3 水稻抽穗期调控的作用机制 | 第15-27页 |
·成花素Hd3a和RFT1的作用方式 | 第15-17页 |
·水稻中CO-like类家族基因的作用方式 | 第17-18页 |
·水稻中特有的Ehd1调控模式 | 第18-19页 |
·水稻中成花转换关键因子RID1/OsLD1/Ehd2的研究 | 第19页 |
·光敏色素对水稻抽穗期的调控 | 第19-20页 |
·激酶与水稻的抽穗期 | 第20-22页 |
·MADS-box类基因对抽穗期的调控 | 第22页 |
·水稻抽穗期的生物钟机制 | 第22-26页 |
·光周期与生物钟的协同作用因子 | 第26-2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水稻抽穗期基因Lhd3的克隆 | 第2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供试材料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DJY1-CSSL与DJY1的抽穗期表型鉴定 | 第33-34页 |
·DJY1-CSSL和DJY1的遗传背景的鉴定及比较 | 第34-35页 |
·抽穗期基因的定位 | 第35-38页 |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Lhd3涉及水稻光周期响应成花调控 | 第40页 |
·Lhd3与Hd6等位 | 第40页 |
·SNP芯片技术在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抽穗期基因Lhd3的初步功能分析 | 第4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供试材料 | 第43-44页 |
·进化树分析方法 | 第44页 |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酵母双杂筛库实验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Lhd3/Hd6存在两种转录本 | 第47-48页 |
·Lhd3/Hd6酵母双杂筛库结果 | 第48-49页 |
·Lhd3/Hd6 A/T变异位点分析 | 第49-51页 |
·Lhd3/Hd6的进化树分析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Lhd3/Hd6两种转录本对OsCKA2蛋白功能的影响 | 第53页 |
·水稻中存在Lhd3/Hd6的旁系同源基因 | 第53-54页 |
·水稻OsGrx基因 | 第54页 |
·Lhd3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Lhd3涉及水稻光周期响应成花调控 | 第55页 |
·Lhd3与Hd6等位 | 第55页 |
·Lhd3/Hd6存在两种转录本 | 第55-56页 |
·Lhd3/Hd6酵母双杂筛库得到11个互作基因 | 第56页 |
·Lhd3/Hd6的A/T变异位点与品种抽穗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 第56页 |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