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地形对西南低涡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地形的动力作用 | 第10-11页 |
| ·地形的热力作用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资料与模式及同化系统简介 | 第13-16页 |
| ·资料说明 | 第13页 |
| ·WRF模式简介 | 第13-14页 |
| ·WRF-3DVAR同化系统介绍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2012年7月2-4日西南低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16-36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 ·模式格距和模拟区域范围 | 第16页 |
| ·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 | 第16-17页 |
| ·物理参数化方案 | 第17页 |
| ·资料同化方案 | 第17-18页 |
| ·同化效果分析 | 第18-23页 |
| ·降水对比分析 | 第18-19页 |
| ·西南低涡环流对比分析 | 第19-21页 |
| ·大尺度环流形势验证 | 第21-23页 |
| ·西南低涡结构分析 | 第23-34页 |
| ·初生阶段 | 第23-26页 |
| ·成熟阶段 | 第26-33页 |
| ·消亡阶段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地形的热力作用对西南低涡及其暴雨的影响 | 第36-48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6-37页 |
| ·地面潜热的作用 | 第37-43页 |
| ·地面感热的作用 | 第43-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地形的动力作用对西南低涡及其暴雨的影响 | 第48-54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 ·地形的动力作用 | 第49-53页 |
| ·秦岭、大巴山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的影响 | 第50-52页 |
| ·青藏高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讨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