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6页 |
| 外文缩略语表 | 第6-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第一章 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及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1 牛支原体及牛支原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牛支原体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牛支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2页 |
| ·牛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 | 第12-13页 |
| ·牛支原体病的病理变化 | 第13页 |
| ·牛支原体病的诊断 | 第13页 |
| ·病原学诊断 | 第13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13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3页 |
| ·牛支原体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 2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与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 第14页 |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组成结构 | 第14页 |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催化机理 | 第14-15页 |
| ·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催化机制 | 第14-15页 |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在甘氨酸裂解系统(GCS)中的催化机理 | 第15页 |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功能与临床意义 | 第15-16页 |
| ·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 第16页 |
| 3 基因敲除及同源重组的原理 | 第16-18页 |
| ·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17页 |
| ·胚胎干细胞的获得 | 第17页 |
| ·同源重组 | 第17页 |
| ·击中细胞的筛选 | 第17页 |
| ·表型研究 | 第17页 |
| ·纯合体的获得 | 第17-18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9-42页 |
| 第二章 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19-28页 |
| 1 材料 | 第19-21页 |
| ·试验动物、菌种与载体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20页 |
| ·试剂 | 第20-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试剂配制 | 第20-21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21页 |
| 2 方法 | 第21-25页 |
|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 ·牛支原体基因组的提取 | 第21-22页 |
| ·牛支原体pdhd基因的克隆 | 第22页 |
| ·牛支原体pdhd基因的优化 | 第22-23页 |
| ·原核表达载体p ET-pdhd的构建 | 第23-24页 |
| ·pdhd基因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 第24页 |
| ·pdhd基因原核表达形式的确定 | 第24页 |
| ·pdhd基因原核表达的优化 | 第24页 |
| ·His-DLD蛋白的纯化及定量 | 第24页 |
| ·兔抗His-DLD多抗的制备 | 第24-25页 |
| ·动物免疫 | 第24-25页 |
|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25页 |
| 3 结果 | 第25-27页 |
| ·pdhd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 ·His-DLD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26页 |
|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26-27页 |
| 4 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牛支原体pdhd基因原核表达产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34页 |
| 1 材料 | 第28-29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 ·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 2 方法 | 第29-30页 |
| ·His-DLD比活性的测定 | 第30页 |
| ·不同温度对His-DLD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p H对His-DLD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底物浓度对His-DLD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 3 结果 | 第30-32页 |
| ·His-DLD酶促活性 | 第30-31页 |
| ·温度对His-DLD酶促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p H对His-DLD酶促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His-DLD的米氏常数及最大反应速率 | 第32页 |
| 4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牛支原体pdhd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4-42页 |
| 1 材料 | 第34-35页 |
| ·菌种与载体 | 第34页 |
| ·仪器 | 第34页 |
| ·试剂 | 第34-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 2 方法 | 第35-38页 |
| ·试验原理 | 第35页 |
| ·庆大霉素MIC的测定 | 第35页 |
| ·引物设计 | 第35-36页 |
| ·上下游同源臂及庆大基因的克隆 | 第36-37页 |
| ·重组缺失质粒pUC△pdhd的构建 | 第37页 |
| ·电转化 | 第37-38页 |
| ·基因缺失株的初步鉴定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41页 |
| ·庆大霉素MIC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 ·pdhd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及庆大基因的扩增 | 第39页 |
| ·缺失质粒pUC△pdhd的构建 | 第39-40页 |
| ·突变菌株的获得 | 第40页 |
| ·牛支原体pdhd基因缺失株的初步鉴定 | 第40-41页 |
| 4 讨论 | 第41-42页 |
|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 导师简介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