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嵌入方式研究--以沪教版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小学生价值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第8-9页 |
·语文学科文化与价值的承载性 | 第9页 |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和工具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内容分析法 | 第11-12页 |
·比较法 | 第1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价值嵌入 | 第12页 |
·语文教科书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有关价值的研究 | 第13-16页 |
·有关语文教科书价值嵌入的研究 | 第16-18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嵌入的指导理念 | 第19-28页 |
·找准嵌入点 | 第19-20页 |
·取材于生活 | 第20-21页 |
·遵循心理规律 | 第21-22页 |
·注重启发 | 第22-24页 |
·唤起情感共鸣 | 第24-25页 |
·扎根于本土文化 | 第25页 |
·隐蔽意图 | 第25-28页 |
第3章 榜样示范 | 第28-37页 |
·含义解析 | 第28-29页 |
·榜样示范的功能与意义 | 第29-30页 |
·感召作用 | 第29页 |
·矫正作用 | 第29-30页 |
·现存问题 | 第30-32页 |
·榜样人物时代性落后 | 第30-31页 |
·榜样人物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 第31页 |
·榜样事件多以成人化方式呈现 | 第31页 |
·榜样价值陈旧 | 第31-32页 |
·榜样示范的运用原则 | 第32-37页 |
·儿童化与生活化并行 | 第32-33页 |
·继承性与时代性并重 | 第33-34页 |
·引领性与启发性并立 | 第34-35页 |
·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 第35-36页 |
·感性影响与理性引导相互交融 | 第36-37页 |
第4章 情境共鸣 | 第37-46页 |
·含义解析 | 第37页 |
·情境共鸣的功能与意义 | 第37-39页 |
·感染作用 | 第37-38页 |
·动机激发作用 | 第38-39页 |
·现存问题 | 第39-41页 |
·情境与学生阅历相脱节 | 第39-40页 |
·情感嫁接虚假生硬 | 第40-41页 |
·情境共鸣的运用原则 | 第41-46页 |
·基于学生思想情念 | 第41-42页 |
·调动学生相似情感经验 | 第42-44页 |
·符合学生内心意志愿望 | 第44-46页 |
第5章 托物寓意 | 第46-55页 |
·含义解析 | 第46页 |
·托物寓意的类别 | 第46-48页 |
·描写景物以抒发胸臆 | 第46-47页 |
·描写事物以寄托哲理 | 第47-48页 |
·托物寓意的功能与意义 | 第48-50页 |
·熏陶作用 | 第48-49页 |
·间接价值传达作用 | 第49-50页 |
·现存问题 | 第50-51页 |
·儿童视角匮乏 | 第50-51页 |
·价值重复灌输 | 第51页 |
·形象刻板化 | 第51页 |
·托物寓意的运用原则 | 第51-55页 |
·紧扣“相托”之处 | 第51-52页 |
·基于儿童视角 | 第52-53页 |
·渗透审美意趣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