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蓝细菌聚集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抗生素概述第14-16页
     ·环境中的抗生素第14-15页
     ·抑菌浓度抗生素第15-16页
   ·微生物的聚集与生物膜第16-18页
     ·微生物的聚集第16-17页
     ·生物膜第17-18页
   ·蓝细菌第18-22页
     ·蓝细菌的生态效应第19-20页
     ·铜绿微囊藻水华第20页
     ·蓝细菌的聚集研究第20-21页
     ·蓝细菌生物膜形成研究第21-22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2-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2-23页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长聚球藻聚集的影响第24-42页
   ·引言第24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第24-27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7页
     ·细长聚球藻聚集实验第27页
     ·蓝细菌表征分析第27-29页
     ·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蓝细菌聚集实验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41页
     ·抗生素浓度的确定第30页
     ·抗生素对细长聚球藻聚集的影响第30-32页
     ·Zeta电位及亲疏水性的变化第32-34页
     ·EPS的变化及作用第34-36页
     ·表面形态的变化第36-38页
     ·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第38-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聚集影响第42-49页
   ·引言第4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3页
     ·聚集实验第43页
     ·蓝细菌表征第43-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48页
     ·抗生素浓度的确定第44页
     ·抗生素存在下的铜绿微囊藻的聚集第44-46页
     ·铜绿微囊藻表面电荷的变化第46-47页
     ·铜绿微囊藻的亲疏水性的变化第47-48页
     ·铜绿微囊藻分泌的EPS的变化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蓝细菌生物膜的影响第49-60页
   ·引言第49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9-53页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0页
     ·生物膜实验第50-51页
     ·生物膜的测定第51页
     ·蓝细菌性质及结构表征第51-52页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52-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卡那霉素浓度的确定第53-54页
     ·蓝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第54-55页
     ·蓝细菌形态变化第55-56页
     ·EPS的测定并分析其作用第56-57页
     ·改性细菌对二氧化碳固定影响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结论第60-61页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3-7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三处盐场环境中嗜盐菌多样性调查及六株嗜盐新菌的分类学研究
下一篇:南极酵母Pseudozyma sp.JCC207海藻糖基因及其适应南极极端环境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