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当前学界研究的基本概况 | 第8页 |
| ·当前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12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 | 第8-9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 | 第9-10页 |
|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 第10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 第10-12页 |
| 2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基础 | 第12-19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 ·通识教育创始时期 | 第13-14页 |
| ·书院学系管理整合时期 | 第14-15页 |
| ·通识教育系统化时期 | 第15-16页 |
| ·通识教育曲折发展时期 | 第16页 |
| ·通识教育规范化时期 | 第16-17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思想基础 | 第17-19页 |
|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 第17-18页 |
| ·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 3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 第19-23页 |
| ·全人教育理念 | 第19-21页 |
| ·充分发挥校友的建设性作用 | 第19-20页 |
| ·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 | 第20页 |
| ·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 | 第20-21页 |
| ·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 | 第21页 |
| ·终身学习教育理念 | 第21-23页 |
| ·设置多样化课程 | 第22页 |
| ·不断加大激励力度 | 第22页 |
| ·深度推进课程社会化 | 第22-23页 |
| 4 跨学科学习理念 | 第23页 |
| 5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做法 | 第23-31页 |
| ·大学为主体的通识教育制度设计 | 第24-27页 |
|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 第24-26页 |
| ·通识教育“四范围” | 第26页 |
| ·领袖培育课程 | 第26-27页 |
| ·以书院为主体的通识教育制度设计 | 第27-31页 |
| ·课程设置 | 第27-29页 |
| ·书院特色会议 | 第29-31页 |
| 6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特点 | 第31-37页 |
| ·古今通识 | 第31-33页 |
| ·人才培养的中国古典文化意蕴 | 第31-32页 |
| ·注重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衔接 | 第32-33页 |
| ·中西通识 | 第33-34页 |
| ·融汇中国与西方的使命 | 第33页 |
| ·课程的中西通识意蕴 | 第33-34页 |
| ·交流计划的中西通识意蕴 | 第34页 |
| ·知行统一 | 第34-35页 |
| ·实习体验计划 | 第34-35页 |
| ·职业规划与体验 | 第35页 |
| ·文化融合 | 第35-37页 |
| ·多元学生组合 | 第35-36页 |
| ·多元文化活动 | 第36-37页 |
| 7 启迪与借鉴 | 第37-43页 |
| ·内地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37-40页 |
| ·通识教育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 第38页 |
| ·内地大学通识教育如何定位价值观教育 | 第38-39页 |
| ·通识教育效果如何监督和评估 | 第39-40页 |
|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 第40-43页 |
| ·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分量 | 第40-41页 |
|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 第41页 |
| ·加强通识教育制度化监督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