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英汉縮略词对照表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 ·主要仪器试剂 | 第13-14页 |
| ·仪器 | 第13页 |
| ·试剂 | 第13-1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4-18页 |
| ·动物分组 | 第14页 |
| ·造模方法 | 第14-15页 |
| ·线栓制备 | 第14-15页 |
| ·动物造模 | 第15页 |
| ·模型成功的判断 | 第15-16页 |
| ·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成功标准 | 第15-16页 |
| ·脑卒中后肌痉挛模型成功标准 | 第16页 |
| ·操作方法 | 第16-17页 |
| ·按法操作 | 第16-17页 |
| ·动物检测样本处理 | 第17-18页 |
| 3. 指标检测 | 第18页 |
| ·肌张力评分 | 第18页 |
| ·ELISA法检测血浆中Gly含量 | 第1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发检测血浆中GABA含量 | 第18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18-19页 |
| 5. 实验流程图 | 第19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第19-24页 |
| 1. 各组大鼠造模以及治疗期间模型入组及死亡情况 | 第20-22页 |
| ·治疗前随机分组情况略图 | 第21-22页 |
| 2. 改良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 | 第22页 |
| 3. 大鼠血浆中GLY、GABA的含量检测 | 第22-24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4-37页 |
| 1.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状态的认识 | 第24-26页 |
| ·病因 | 第24页 |
| ·病机 | 第24-26页 |
|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状态的认识 | 第26-29页 |
| ·正常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 | 第26-27页 |
|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是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 | 第27-28页 |
| ·通过腫器官的“反牵张反射”效应抑制a运动神经元是缓解疫挛的重要途径 | 第28-29页 |
| 3. GLY、GABA生理作用的认识 | 第29-31页 |
| ·Gly的生理作用 | 第29-30页 |
| ·甘氨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 | 第29页 |
| ·甘氨酸的细胞保护作用 | 第29-30页 |
| ·GABA的生理作用 | 第30-31页 |
| ·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 | 第30页 |
| ·GABA的细胞保护作用 | 第30-31页 |
| 4. GLY、GABA与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关系 | 第31-32页 |
| ·Gly、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关系 | 第31页 |
| ·Gly、GABA细胞保护作用与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关系 | 第31-32页 |
| 5、按法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的认识 | 第32-34页 |
| ·按法操作 | 第32-34页 |
| ·大鼠股四头肌按法操作治疗仪模拟按法操作 | 第32-33页 |
| ·按法操作部位 | 第33-34页 |
| ·治疗时机 | 第34页 |
| 6、体会与展望 | 第34-37页 |
| ·实验体会 | 第34-35页 |
|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附录 | 第43-56页 |
| 附录A:SD大鼠分组随机数字表 | 第43-44页 |
| 附录B 实验相关图片 | 第44-46页 |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 第46-47页 |
| 附录D 综述 | 第47-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