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柴胡三参汤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
| 缩略词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17页 |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 第12-13页 |
| ·病名沿革 | 第12页 |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12-13页 |
| ·治疗 | 第13页 |
| 2.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 第13-17页 |
| ·定义及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 ·治疗 | 第15-1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7-21页 |
|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20-21页 |
| 2. 观察方法 | 第21-22页 |
| ·病例分组 | 第21页 |
|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2-23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22页 |
| ·疗效性观察 | 第22-23页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 ·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标准 | 第23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页 |
| ·24时动态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页 |
| ·缺血性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 ·室性期前收缩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页 |
| ·生存质量评估 | 第24页 |
| 5. 统计学处理 | 第24-26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 第26-38页 |
| 1. 统计结果 | 第26-37页 |
|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 第26-29页 |
| ·疗效情况比较 | 第29-37页 |
| 2. 安全性评价 | 第37-38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体会 | 第38-45页 |
| 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38-39页 |
| 2. 新加柴胡三参汤的方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9-42页 |
| ·组方分析 | 第39-40页 |
| ·方药组成 | 第40页 |
| ·方药分析 | 第40-42页 |
| 3. 生存质量研究 | 第42-43页 |
| 4. 新加柴胡三参汤临床疗效分析 | 第43-44页 |
| 5. 问题及展望 | 第44-45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一 | 第50-54页 |
| 表1中医单项症候评分标准 | 第50-51页 |
| 表2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 | 第51-52页 |
| 表3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第52-54页 |
|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 第54-55页 |
| 附录三 临床观察表 | 第55页 |
| 临床疗效观察表 | 第55-56页 |
| 同意书 (Informed consent) | 第56-62页 |
| 附录四 综述 | 第62-79页 |
| 中西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第6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