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五、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的关系 | 第18-23页 |
第一节 互联网信息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相统一 | 第18-21页 |
一、 互联网信息消费动机源于个体对身份的追寻 | 第18-19页 |
二、 互联网信息获取受个体身份的制约 | 第19-20页 |
三、 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与互动是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相互影响 | 第21-23页 |
一、 互联网信息消费为身份认同的建构提供基础 | 第21-22页 |
二、 建构身份认同的需求是互联网信息消费形态演化的动力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自我认同的建构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消费个体在自我反思中建构自我认同 | 第23-25页 |
一、 对理想自我的追寻促使个体互联网信息消费 | 第23-24页 |
二、 通过解读他人文本和情感投射建构自我认同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消费个体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建构自我认同 | 第25-30页 |
一、 通过互联网信息生产进行自我表露 | 第25-27页 |
二、 通过网络空间中他人评价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建构自我认同 | 第27-28页 |
三、 通过网络空间中角色扮演建构自我认同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群体认同的建构 | 第30-37页 |
第一节 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群体类化建构群体认同 | 第30-32页 |
一、 通过网络空间中划分群体边界建构群体认同 | 第30-31页 |
二、 通过群体网络空间的日常管理强化群体认同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比较建构群体认同 | 第32-37页 |
一、 通过个性化消费进行群际比较建构群体认同 | 第32-34页 |
二、 通过网络实践活动积极区分其他群体建构群体认同 | 第34-37页 |
第四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建构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37-50页 |
第一节 调查目的、样本选取与发放情况 | 第37-39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37-38页 |
二、 样本选取与发放情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9-47页 |
一、 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二、 互联网信息消费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 第40-46页 |
三、 互联网信息消费与身份认同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47-50页 |
一、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建构是长期的过程 | 第47-48页 |
二、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动态的过程 | 第48-49页 |
三、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建构是稳定的过程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建构的意义 | 第50-55页 |
第一节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建构对个体的意义 | 第50-52页 |
一、 通过身份认同建构互联网精神家园 | 第50-51页 |
二、 促进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发挥 | 第51页 |
三、 促进个体自我成长与社会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身份认同建构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52-55页 |
一、 利于形成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网 | 第52-53页 |
二、 利于营造社会化的文化消费环境 | 第53-54页 |
三、 降低匿名效果并促进虚拟关系走向现实社会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1 骑行爱好者互联网信息消费与身份认同情况调查 | 第61-64页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附录 3 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