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驱动电机控制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2-26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车用驱动电机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电机控制算法的发展 | 第15-18页 |
·标量控制 | 第15-16页 |
·矢量控制 | 第16页 |
·直接转矩控制 | 第16-17页 |
·车用驱动电机的控制 | 第17-18页 |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 | 第18-23页 |
·直接计算法 | 第18-19页 |
·观测器法 | 第19-20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 第20-21页 |
·卡尔曼滤波法 | 第21-22页 |
·高频信号注入法 | 第22页 |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参数辨识的研究 | 第23-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26-47页 |
·引言 | 第26页 |
·坐标变换 | 第26-28页 |
·Clark 变换 | 第26-27页 |
·Park 变换 | 第27-28页 |
·永磁同步电机建模 | 第28-31页 |
·三相坐标系下电压方程 | 第28页 |
·旋转 dq 坐标系下电压方程 | 第28-30页 |
·静止αβ坐标系下电压方程 | 第30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传感器模型 | 第31-34页 |
·电流传感器模型 | 第32页 |
·位置与速度传感器模型 | 第32-34页 |
·矢量控制 | 第34-36页 |
·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控制系统 | 第35-36页 |
·脉宽调制技术 | 第36-42页 |
·简介 | 第36页 |
·空间矢量调制的原理 | 第36-40页 |
·空间矢量调制的实现 | 第40-42页 |
·控制系统仿真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 | 第47-59页 |
·引言 | 第47页 |
·参数变化的因素 | 第47-49页 |
·温度 | 第47-48页 |
·磁饱和效应 | 第48-49页 |
·参数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递归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 | 第50-54页 |
·算法实现与验证 | 第54-58页 |
·对于电感的辨识 | 第54-55页 |
·对于电阻和磁链的辨识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角度估计方法 | 第59-90页 |
·引言 | 第59页 |
·直接计算法 | 第59-60页 |
·状态观测器法 | 第60-65页 |
·全阶状态观测器 | 第60-63页 |
·降阶状态观测器 | 第63-65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 第65-73页 |
·扩展卡尔曼滤波法 | 第73-75页 |
·仿真对比与实验验证 | 第75-88页 |
·直接计算法的仿真 | 第75-78页 |
·全维状态观测器法的仿真 | 第78-80页 |
·降阶状态观测器法的仿真 | 第80-82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的仿真与实验 | 第82-86页 |
·扩展卡尔曼滤波法的仿真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基于自动代码生成的软件系统实现 | 第90-98页 |
·引言 | 第90页 |
·开发流程及介绍 | 第90-92页 |
·软件集成 | 第92-93页 |
·工作频率 | 第92页 |
·定点化 | 第92-93页 |
·自动代码生成 | 第93页 |
·处理器在环验证 | 第93-95页 |
·内存与执行时间测试 | 第94页 |
·处理器在环仿真 | 第94-95页 |
·嵌入式代码生成 | 第95-96页 |
·外设模块配置 | 第95-96页 |
·任务调度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电机控制器硬件系统实现 | 第98-109页 |
·引言 | 第98页 |
·总体设计 | 第98-100页 |
·系统结构 | 第98-99页 |
·电源分配与隔离 | 第99-100页 |
·控制电路 | 第100-102页 |
·DSP 最小系统 | 第101页 |
·位置传感器与旋变解码电路 | 第101-102页 |
·电流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路 | 第102页 |
·电平转换电路 | 第102页 |
·主电路 | 第102-103页 |
·驱动电路 | 第103-108页 |
·逻辑保护 | 第104页 |
·驱动设计 | 第104-106页 |
·电压测量与保护 | 第106-108页 |
·温度测量与保护 | 第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工作总结 | 第109-110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