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车”的设计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考工记》中关于“车”的文本释读 | 第18-29页 |
| ·“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 第19-21页 |
| ·“制车之工” | 第21-27页 |
| ·轮人为轮 | 第21-23页 |
| ·轮人为盖 | 第23-24页 |
| ·舆人为车 | 第24-25页 |
| ·辀人为辀 | 第25-26页 |
| ·车人制车 | 第26-27页 |
| ·“车”的实用价值取向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车”的设计原则及制作工艺 | 第29-43页 |
| ·选材层面 | 第29-32页 |
| ·循“天时” | 第29-30页 |
| ·遵“地气” | 第30-31页 |
| ·择“美材” | 第31-32页 |
| ·工艺层面 | 第32-38页 |
| ·惟“中”为善 | 第32-34页 |
| ·择“宜”而从 | 第34-36页 |
| ·制作工艺 | 第36-38页 |
| ·检验层面 | 第38-43页 |
| ·“朴属微至” | 第39-40页 |
| ·检验方式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车”的设计理念及美学表现 | 第43-59页 |
| ·“车”的设计理念 | 第43-53页 |
| ·以法为规 | 第43-45页 |
| ·以巧为工 | 第45-49页 |
| ·以礼为主 | 第49-51页 |
| ·以和为美 | 第51-53页 |
| ·“车”的美学表现 | 第53-59页 |
| ·众者从“一” | 第53-54页 |
| ·仿物之“象” | 第54-57页 |
| ·“完固便利”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考工记》制“车”对当代设计的启发 | 第59-67页 |
| ·审美与功能的结合 | 第59-61页 |
| ·科学与艺术的相生 | 第61-63页 |
|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 第63-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