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 绪论 | 第9-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 | 第10页 |
2. 拓展项目式供给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3. 推动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有效供给的支持网络 | 第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研究 | 第12-15页 |
(四) 研究策略 | 第15-20页 |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2.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7页 |
3. 浙江F村样本选择与资料来源 | 第17-20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内涵与背景性因素 | 第20-28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演变 | 第20-22页 |
1. 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历史考察 | 第21-22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内涵 | 第22-24页 |
1.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 基本特点 | 第23-24页 |
(三)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背景性因素 | 第24-28页 |
1. 国家维度:从汲取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 | 第24-25页 |
2. 地方维度:以项目为依托,实现高效动员 | 第25-26页 |
3. 农村自身:项目式公共产品供给的高效 | 第26-28页 |
三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在F村的实践与运行机理 | 第28-33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在F村的实践 | 第28-29页 |
1. F村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2. F村近年来公共产品项目的基本情况描述 | 第28-29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在F村的运行机理 | 第29-33页 |
1.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主体分析 | 第29-30页 |
2.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强目标与强程序性 | 第30-31页 |
3.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强动员性 | 第31-33页 |
四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的实践成效 | 第33-36页 |
(一) 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 第33-34页 |
(二) 项目事务性管理更加程序化、科学化 | 第34-35页 |
(三) 农村成员参与性提高,凝聚力增强 | 第35-36页 |
五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1.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村庄自主性的扭曲 | 第36-38页 |
2. 项目重叠与项目嵌套现象严重 | 第38-39页 |
3. 能人效应:村民主体性缺失 | 第39-40页 |
4. 马太效应:供给的不均衡 | 第40-41页 |
(二) 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有效供给的因素 | 第41-46页 |
1.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与不对称的信息 | 第41-43页 |
2. 欠完善的项目监督、项目审批机制 | 第43-44页 |
3. 单一的主体参与 | 第44页 |
4. 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欠缺的发展机制 | 第44-46页 |
六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有效供给支持网络 | 第46-55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有效供给的价值向度 | 第46-50页 |
1. 需求导向 | 第46-47页 |
2. 规范性导向 | 第47-48页 |
3. 多元参与导向 | 第48-49页 |
4. 因地制宜导向 | 第49-50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式有效供给的机制支持 | 第50-55页 |
1. 预算机制 | 第50-51页 |
2. 动力机制 | 第51-52页 |
3. 监督机制 | 第52-53页 |
4. 均衡机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