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0-11页
     ·选题缘由第10-11页
     ·选题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第13-14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学理依据与内涵第16-24页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提出的学理依据第16-19页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第16-17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17-18页
     ·道德发展的教育交往理论第18-19页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内涵第19-21页
     ·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19-20页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内涵界定第20-21页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类型划分第21-24页
     ·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第21-22页
     ·课堂交往与课外交往第22页
     ·个体交往与社团交往第22页
     ·工具性交往与价值性交往第22-23页
     ·知识化交往与生活化交往第23-24页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的问题第24-32页
   ·第一课堂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仍以机械式单向灌输为主第25页
     ·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缺乏良性沟通氛围第25-26页
   ·第二课堂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集体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趋匮乏第27页
     ·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凸显功利主义第27-28页
   ·第三课堂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的问题第28-32页
     ·师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日趋冷漠化第28-29页
     ·生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缺乏道德责任感第29-32页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2-40页
   ·“交往泛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生态第32-34页
     ·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引发价值的多元化第32-33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交往的虚拟化第33页
     ·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交往的自发性第33-34页
   ·“交往异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学校环境第34-36页
     ·单一主体模式引发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第34-35页
     ·科学主义泛滥造成道德与信仰的缺失第35页
     ·远离生活世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疏离第35-36页
   ·“交往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的家庭背景第36-40页
     ·现代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降低学生交往的道德责任感第36-37页
     ·重智育轻德育的培养观念加剧学生交往的工具性第37页
     ·德育方法的简单极端导致学生交往心理的扭曲第37-40页
第五章 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对策第40-48页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共同体第40-42页
     ·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第40-41页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导者素质第41页
     ·创设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第41-42页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念第42-43页
     ·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发展第42页
     ·以生活为本源,回归生活世界第42-43页
     ·以对话理解为路径,架起沟通桥梁第43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方法第43-45页
     ·互动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第43-44页
     ·生命叙事与榜样示范相促进第44页
     ·团体学习和体验巩固相协调第44-45页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第45-48页
     ·营造理想的交往语言环境第45页
     ·营造良好的交往现实环境第45-46页
     ·营造规范的交往虚拟环境第46-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4页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第54-56页
附录 B:“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现状”调查问卷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网络文化路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