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1页 |
二、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1-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四、 研究方法及难点 | 第19-20页 |
五、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社会团体出现的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一、 社会团体:政府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必然产物 | 第22-23页 |
二、 弥补政府与市场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宪政基础 | 第24-30页 |
一、 结社 | 第24-25页 |
二、 结社自由 | 第25-26页 |
三、 结社自由的规制 | 第26-30页 |
第二章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特征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0-35页 |
一、 解放前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30-31页 |
二、 解放后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31-32页 |
三、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32-33页 |
四、 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新探索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特征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第一节 现行社会团体登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0页 |
一、 立法不完善 | 第37页 |
二、 内容不规范 | 第37-38页 |
三、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 第38-39页 |
四、 制度有失公平 | 第39页 |
五、 缺乏救济机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一、 国情因素 | 第40页 |
二、 双重管理体制 | 第40-41页 |
三、 政府的官本位思想 | 第41页 |
四、 社会团体登记信息不透明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外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经验及启示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国外社会团体登记制度概述 | 第42-49页 |
一、 美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42-43页 |
二、 德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43-45页 |
三、 日本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45-47页 |
四、 印度社会团体登记制度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国外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措施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完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原则 | 第51-52页 |
一、 合法性原则 | 第51-52页 |
二、 代表性原则 | 第52页 |
第二节 完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构想 | 第52-57页 |
一、 完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架构 | 第52-54页 |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法规 | 第52-53页 |
(二)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53页 |
(三)预防和控制社会团体登记风险 | 第53页 |
(四)加强社会团体登记部门人员队伍建设 | 第53页 |
(五)加强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工作制度建设 | 第53-54页 |
(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54页 |
(七)加强社会团体登记救济制度建设 | 第54页 |
二、 丰富社会团体登记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54-57页 |
(一)业务主管单位 | 第55页 |
(二)社团成立人数 | 第55-56页 |
(三)资产和经费来源及其它条件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