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详细摘要 | 第8-11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16页 |
1 引言 | 第16-28页 |
·斑岩型铝矿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北美斑岩型钼矿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东秦岭钼矿带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成矿系统的有关术语 | 第23-24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第25-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6-28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40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8页 |
·华北陆块南缘构造特征 | 第28-32页 |
·构造演化 | 第28-29页 |
·基底构造 | 第29-30页 |
·盖层构造 | 第30-32页 |
·主要构造特征 | 第32页 |
·地层 | 第32-34页 |
·岩浆岩 | 第34-35页 |
·侵入岩 | 第34-35页 |
·喷出岩 | 第35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35-37页 |
·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37-40页 |
3 东秦岭白垩纪花岗岩岩浆活动 | 第40-66页 |
·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 | 第40-42页 |
·花岗岩地质特征 | 第42-49页 |
·花岗岩岩基地质特征 | 第42-46页 |
·小花岗斑岩岩体特征 | 第46-49页 |
·两类花岗岩岩体时空展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58页 |
·时空展布特征 | 第49页 |
·两类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58页 |
·花岗岩与成矿 | 第58-61页 |
·分类 | 第58-59页 |
·物质来源及构造环境 | 第59-61页 |
·东秦岭花岗岩岩浆活动 | 第61-66页 |
·花岗岩岩浆活动期次与成矿 | 第61-62页 |
·花岗岩岩浆成因 | 第62-66页 |
4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66-82页 |
·东秦岭钼矿带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67-71页 |
·成矿地质背景、时代、赋矿地层、矿体形态 | 第67-69页 |
·成矿中酸性小岩体基本特征 | 第69-71页 |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 | 第71-82页 |
·钼矿床的时空展布 | 第71-72页 |
·典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72-82页 |
5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与CLIMAX型钼矿床对比 | 第82-90页 |
·CLIMAX型斑岩型钼矿床特征 | 第82-83页 |
·CLIMAX型钼矿床与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的对比 | 第83-85页 |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的类型归属 | 第85-90页 |
6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铝矿成矿模式 | 第90-112页 |
·成矿要素组合 | 第91-95页 |
·成矿金属的物质来源 | 第91-93页 |
·搬移金属的流体 | 第93页 |
·推动流体运移的动力 | 第93-94页 |
·流体通道 | 第94-95页 |
·岩浆-热液系统中的斑岩型钼矿床成因 | 第95-101页 |
·钼元素特征 | 第96页 |
·岩浆-热液系统中钼的赋存、聚集方式 | 第96-98页 |
·岩浆活动与成矿 | 第98页 |
·斑岩型钼矿中热液蚀变及矿化总体特征 | 第98-101页 |
·东秦岭白垩纪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模式 | 第101-112页 |
·钼矿化的构造背景 | 第101-102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02-103页 |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03-107页 |
·成矿模式 | 第107-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及教学实践 | 第13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页 |
主要获奖 | 第131页 |